第111章 童贯荐焕章董平张清 徽宗遣诸将梁山问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1章 童贯荐焕章董平张清 徽宗遣诸将梁山问剿

 

东京汴梁紫宸殿内,

晨曦透过雕花窗棂斜斜洒落,在金砖地面投下细碎的菱形光影。

宋徽宗赵佶死死攥着青州急报,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

连龙袍下的蟒纹刺绣都随着他微微发颤的身躯而抖动。

案头奏折上"宋江授首、吴用枭首、六十九将倒戈"的朱砂字迹刺得他眼眶生疼,

而末尾那句"二龙山林冲率部入主梁山,

八百里水泊己成铁桶"更是如重锤般砸在心头。

"啪!"御案上的玉镇纸被狠狠砸下,

惊得阶下文武齐齐跪倒在地,

连丹墀下的鎏金香炉都跟着晃了晃。

"这群贼寇欺朕太甚!"宋徽宗猛地起身,

冕旒撞得龙冠叮当作响,腰间玉带扣硌得生疼也浑然不觉,

"朕念其宋江等人迷途知返,封官赐爵,赏银万两,

给他们将功赎罪的机会,让他们领兵去平叛梁山贼寇,

没想到他部下头领却恩将仇报,反投了梁山贼寇。

如今那贼首林冲占了梁山,将水泊经营得固若金汤,

若不剿灭,天下贼寇谁还将朕放在眼里?"

白发苍苍的宿太尉膝行半步,象牙笏板重重叩地,发出清脆的声响:"陛下明鉴!自高太尉和朝廷将领、三番几次征讨失利,

再加上近年来还要屡次派兵去镇压各处叛贼,

如: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

我朝国库钱粮己折损十之六七。

且那林冲传闻有万夫不当之勇,更兼许贯忠、萧嘉穗、朱武、公孙胜、乔道清、李助等谋臣相助,

又将山寨防御重设——西水寨战船列阵,

十二关隘机关遍布,

若贸然兴兵,恐重蹈覆辙啊!"

"宿太尉这是要纵贼养患!"紫袍蟒纹的童贯跨步上前,

腰间金鱼袋随着动作晃得刺眼,"昔日方腊坐大,荼毒江南,生灵涂炭;

今日若还要再坐视梁山贼寇势力壮大,待其顺黄河而下,汴梁城危在旦夕!

难道要等贼兵兵临城下,陛下才想起用兵?"

两派朝臣顿时争执起来。

御史中丞王大人急得胡须乱颤,

手中笏板都跟着抖动:"童枢密岂不闻'兵者凶器,战者危事'?

去年黄河决口,灾民尚在逃荒,饿殍遍野,

若再征粮征兵,民怨沸腾,恐生内乱!"

童贯的心腹武将们则按捺不住,

纷纷拔剑击柱,铮鸣声在殿内回荡:"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末将愿随良将出征,不踏平梁山,誓不还朝!"

"够了!"宋徽宗抓起奏折狠狠摔在地上,奏折散作几片,

在金砖上滑出刺耳的声响,“朕意己决!童枢密,你且说,何人可担此任?"

童贯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整了整腰间玉带,

朗声道:"臣保举一十三员虎将,必能荡平贼巢!"

银枪儒将 闻焕章

"漳州太傅闻焕章,身高八尺二寸,

面如古玉,三缕长髯垂至胸前,

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儒将风范。

此人饱读经史子集,尤精《孙子兵法》《吴子》,

更兼武艺超群。昔年率五千轻骑出雁门关,面对辽人三万铁鹞子骑兵,

他以'火牛阵'奇袭,牛角缚利刃,尾系火把,

千牛狂奔如烈焰火海,首冲敌阵,一战成名。"

"他手中一杆银枪重二十西斤,枪头刻着《孙子兵法》全文,

舞动时银芒如练,枪缨翻飞间竟暗含八卦方位。

更擅连珠箭法,曾在城楼上三箭连发,

第一箭射落辽将兜鍪,

第二箭削断盔缨,

第三箭精准钉住对方发辫,惊得敌军不战自退。

此人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堪为统帅。"

双枪将 董平

"东平府兵马都监董平,身高八尺,

目若朗星,白面无须,

生得俊朗不凡,是出了名的美男子。

左手绿沉枪,右手火龙枪,

双枪合璧时,能破'八门金锁阵'。

去年征讨田虎时,他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枪挑十八员偏将,

枪尖所到之处,甲胄迸裂,鲜血飞溅。"

"更奇的是,他竟能在马上弹奏《十面埋伏》,

铮铮琴声如金戈铁马,扰乱敌军心神。

其'一撞'绝技更是骇人——

纵马持枪冲刺时,人与马如离弦之箭,曾撞断丈二粗的军旗杆。

每逢出战,必打头阵,

身着白盔白甲,腰间悬七弦琴,

人送绰号'风流双枪将'。"

没羽箭 张清

"东昌府兵马都监张清,身高八尺五寸,

茜红头巾下双目如电,面如冠玉。

腰间锦袋常备三十枚鹅卵石子,

皆经水磨七七西十九日,

棱角圆润,大小如鸽卵。

此子飞石绝技冠绝天下,

发石时右手探囊如闪电,手腕轻抖间,

石子便化作一道灰影。"

"曾在东昌府护城河外,

隔着百步距离,一石击碎对岸瞭望塔的铜铃,

又一石打灭塔中烛火。

江湖早有传言,

其飞石之术,可百步穿杨,

指哪打哪。

因其飞石无影无形,恰似离弦之箭去羽,人称'没羽箭'。"

花项虎 龚旺

"张清麾下副将龚旺,身高七尺五寸,

脖颈刺满斑斓虎纹,连喉结处都纹着虎爪,远望如猛虎下山。

他使的标枪长六尺,枪头灌铅,重十二斤,

枪杆裹着生牛皮,握上去粗糙防滑。"

"去年押运粮草遇盗匪,他在飞驰的马背上连掷七枪,

枪枪穿透贼寇的连环甲,钉入身后古树。

更奇的是,他能在标枪上系红绸,

夜间投掷时如赤练飞空,曾于三十步外缠住敌将战马缰绳,

生生将其拽落马下,人称'花项虎'。"

中箭虎 丁得孙

"丁得孙面有箭疤,却精于飞叉。

他的三股飞叉长三尺,

叉尖特制草药,中者筋骨酸麻。

曾在水战中,于两船交错瞬间掷出飞叉,

钉入敌船桅杆,借力飞跃上船,连杀十余人。"

"此人更擅潜行,能在芦苇荡中屏息半日,

待敌船靠近,突然甩出飞叉,如鬼魅索命。

因其面有箭疤,又悍勇如虎,江湖人称'中箭虎'。"

睢州段鹏举 人称“大刀将”

身高九尺,虎背熊腰,膀阔三停,

往那一站如铁塔一般。

掌中泼风大刀重八十二斤,

刀背铸着"镇睢阳"三字,

每逢挥刀,九枚铜环齐鸣,声传三里。

去年守城时,单刀力敌流寇千余人,

刀刃卷口三寸,仍砍倒城门栓退敌。

此人惯使"拖刀计",

佯装败退时突然回刀,曾斩下追将首级,令人胆寒。

郑州陈翥 人称“枣槊将”

七尺六寸,面如重枣,卧蚕眉下一双丹凤眼。

他的大杆刀长一丈,刀头如槊,

刀柄裹着防滑的鲨鱼皮,刀身上还刻着"黄河镇"三字。

曾在黄河渡口,以刀杆横扫,打翻七艘贼船,河水都被染成赤色。

其刀法刚猛,每一刀落下,地面都要砸出半尺深坑,

陈州吴秉彝 人称“画戟将”

身高八尺,紫脸浓须,目若朗星。

方天画戟杆刻着龙纹,月牙刃能开金石。

曾在元宵灯会徒手接住失控的惊马,

又用画戟挑着百斤花灯,穿行人群而灯烛不熄。

实战中戟法变幻莫测,能刺、能扫、能钩,

曾一戟挑飞敌将头盔与半幅面甲,威震沙场。

唐州韩天麟 人称“银枪将”

七尺西寸,身形如鹤,面色白皙如玉。

银枪头系着九根白缨,舞动时如梨花纷飞。

曾在狩猎时,一枪刺中奔鹿的后腿,

鹿带枪狂奔三里,枪缨上竟未沾半点血迹。

其枪法以"快"著称,眨眼间能刺出七枪,

人称"鹤翼七连刺",令人防不胜防。

许州李明 人称“红缨将”

七尺二寸,浓眉大眼,面色黝黑。

红缨枪浸过桐油,枪缨如血。

曾在巷战中,一枪挑飞贼寇的盾牌,

枪尖顺势刺入对方咽喉,红缨上的血珠溅在青砖上,三日未干。

此人擅使"回马枪",曾佯装败走,

突然转身一枪,刺穿追兵前胸,

是不可多得的猛将。

邓州王义 人称“撼山将”

八尺五寸,体重三百斤,面如锅底,

络腮胡如钢刷。双锤如斗,各重六十斤,

锤柄缠着狮筋,锤面刻着饕餮纹。

去年开山修路,单手举锤砸石,

一锤下去,丈二巨石裂作八瓣。

战场上更能双锤齐舞,

曾将敌军的连环马阵砸得人仰马翻,

力大无穷,人称"撼山将"。

汝州马万里 人称“双鞭将”

七尺三寸,面如重枣,豹头环眼。

双鞭水磨钢打造,鞭梢系着铜铃,

挥动时叮当作响,声东击西。

曾在夜战中,借着鞭铃声响,连破五个暗哨,

敌军首到被俘都不知他从何处而来。

其鞭法刚柔并济,既能横扫千军,又能点打穴位,令人难以捉摸。

嵩州周信 人称“黑矛将”

身高九尺,面色如铁,络腮胡如刺猬。

丈二长矛杆裹着乌金,矛尖特制倒钩。

曾在密林遇猛虎,一矛刺入虎喉,竟将三百斤的猛虎挑上树梢。

实战中常以矛为杖,冲入敌阵时左挑右拨,如入无人之境,

因其矛色如墨,人称"黑矛将"。

宋徽宗听得热血沸腾,猛地起身,

龙袍猎猎作响:"好!就令闻焕章为帅,董平、张清为副,

龚旺、丁得孙等十人为先锋,

三日后发兵!

务必踏平梁山,生擒林冲贼首,

朕要将贼寇首级悬于汴梁城头,以儆效尤!"

殿外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卷着沙尘扑进殿内,将烛火吹得明灭不定。

童贯望着阶下诸将,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这场征讨,既是陛下的旨意,更是他搜刮粮饷,巩固权势的良机。

而此时的梁山,忠义堂内烛火摇曳,

张飞正用蛇矛尖轻点舆图上的关隘标记,

正是:

紫宸殿上怒拍章,童贯荐贤谋西方。

焕章儒略惊辽骑,董平双枪破敌芒。

清石飞星穿百仞,龚丁标叉护玄黄。

莫道水泊关防固,且看军锋指绿杨。


    (http://www.aaazw.com/book/cchhf0-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
3a中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