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迷雾重返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0章 迷雾重返

 

三月的清晨,城市在雾气中仿佛一艘缓缓前行的船,驶向并不明朗的未来。天还未全亮,雨欣早早醒来。卧室墙上贴着高中时代的合照,照片里那个不知忧愁的笑脸,如今看来却有些遥远和陌生。

褪去休养带来的宁静,雨欣拾起曾被搁置许久的手提包,镜子里的人轮廓清晰,目光却写着些不易察觉的伤痕。她挥退这份脆弱,将自己裹进利落的牛仔外套里,指尖微微发颤,却还是坚定地坐回书桌,翻开笔记本电脑。

第一步,就是联系老东家和新的合作伙伴。

她无比清楚这个过程意味着什么——可能是新的机会,也可能只是比失望更深的沉默。但比起无止境的自怜和逃避,“重新开始”总需要勇气和行动的火种。

雨欣一边浏览邮箱里过往合作的通讯录,一边深吸一口气,把生活恢复到“按部就班”、像旁观者的节奏。每折一遍简历,每推敲一句自荐语,她都仿佛看见了一场场与自我的对话——要怎么讲清楚那段沉默与痛苦,又不会自毁立场?要怎样用最诚恳的态度击碎偏见与误解?

屏幕的冷光照着她的脸:

“您好,我是雨欣,曾作为项目运营参与过贵司XX项目……很遗憾因健康原因离职……如今身体康复,期望获得新的挑战与成长机会。”

每发出一份邮件,就是一场心跳的考验。

发完最后一份后,窗外天色渐亮。母亲端来一碗加了红枣的粥,声音小心翼翼:“别太想……太快有回音,都是慢活,慢慢来。”

雨欣点点头,心里却翻来覆去不是滋味。

午后,电脑屏幕依旧寂静,邮件无一回复。她试着联系圈里熟识的老同事,在微信上留下消息:“最近贵部门有缺口吗?身体养好了,可以上岗。”

有的既己拉黑,有的看后未回;还有的,仅仅发来几个尴尬或疲惫的表情包,欲言又止。

在朋友圈,蛰伏的职业社交像一潭死水,曾经热闹的行业大群里,她的头像无人@,无人应答。

雨欣心头更凉,却也没有太多意外。这种“看不见的冷漠”,似乎比赤裸裸的责难与非议更让人无力。她埋首修改投递的简历,每一条内容,每一段项目总结,都照见过往那段埋葬着委屈和努力的时光。

哪怕如此,她没有停止——浏览职位网站,投递内容运营、媒体、策划甚至编辑实习的岗位,再三核查自媒体后台的互动数据,像是要用这点点滴滴的微小积累,给自己找一条能喘息的缝隙。

傍晚,手机刷到一条匿名的“热搜”推送:“最近医美事故女主要回归职场?#她配吗?”

评论下,有熟悉的网暴ID冷嘲热讽:“洗白路线?”“钱没赚够,还敢出来晃?”但也有一小撮不明身份的网友平静发言:“至于吗,都过去这么久了,人总要生活吧。”“如果她真没问题,为啥不放人家一马?”

还有一人匿名私信:“姑娘,新闻一时,人生一世。别怕他们,往前走。”

雨欣盯着这些弹窗,心头说不上是欣喜还是感激。就算其中夹杂着善意的水军和带节奏的黑子,至少,她不是被全世界遗忘的孤岛。她知道,舆论往往如雾非烟,真相与偏见并存,其间真要活下去,靠的不是别人的原谅,而是自己从头再来的勇气。

她重新整理早年获得的奖项、采访素材——那时的她锐意进取,一心只想把每个选题做出花。批改旧稿时,她偶然瞥见自己早年写下的笔记:“世界总有迷雾,但光在自己手里。”

夜色渐浓,妈妈坐到她身边,给她削了一个水果。“看到新闻了?外面那些人嘴毒,别往心里去,咱不靠他们吃饭。”

雨欣苦笑:“可……这行里,人脉、名声比能力更重要。没人肯雇我,怎么活?”

“你以前没名没钱,不也熬过来了吗?”母亲拍拍她肩,“再难,也得比烂。你倒下,他们就笑了。”

窗外,一束远处楼宇间的灯光,隔着雨雾,隐约可见。

雨欣忽然觉得,复出不只是为了吃口饭,也是要为那曾无比努力又被践踏得粉碎的自己,再争一口气。如果就这么消耗下去,自己真成了他们笔下的“丑角”“倒霉蛋”,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吧。

第二天早晨,电话终于响了。对方是曾经有合作的一家内容平台HR,语气远没有往常热情,只是公事公办:“我们下周要招运营岗,负责数据与选题,基础工资,不保证上镜资源,也没有特别福利,你如果能接受,可以来面试。”

雨欣连说“感谢,感谢”,挂断电话后松一口气。

进而通知母亲,母亲并未欣喜若狂,也没有多劝阻,只是开始张罗着给雨欣准备“面试装”,说:“去了,怎么也比在家里熬着强。”

手机弹出几封拒信,字字句句都是:“目前团队暂不合适”“感谢您的关注”,没有一句多余解释。可雨欣己不再在意,把那家内容平台地址一遍遍翻出来,查公交、测试通勤时间,把以前因焦虑而全乱的作息逐步拉回规律。

她重新梳理提案和作品,模拟面试问题,在镜子前演练自我介绍。

——“我曾因医疗意外暂时离职,这段期间反思了很多,也学习了大量新媒体知识,自己做自媒体账号积攒了一定粉丝基础……”

每一句回答,都是和自己无数次妥协后生出的坚硬。

网络上,风向也在慢慢发酵。有关她“复出”的消息,无数马甲号轮番蹭热度。有人大肆揶揄:“有流量就洗白呗。”也有人隐晦表达同情:“医美受害者也不是罪人。”

有记者匿名私信:“如果需要,可以讲讲你这段时间真实感受,我们会尽量保护你。”

还有大学时期的同班同学,隔了许久突然点赞她的自述帖子,尽管没有私聊或评论。点开那位同学朋友圈,看到一条“世事难料,谁能无过”的转发消息。

这些支离破碎、微不足道的温暖,像雪夜火柴,让雨欣恍惚觉得或许自己还不算绝望孤立。

复出的第一场面试,安排在一座写字楼的十六层。

电梯上行的每一层,心跳都要加快几分。她见到了公司前台时,对方只是例行地递上访客牌,一双打量的眼神略有些迟疑,那种眼神雨欣很熟悉——是看新闻“旧人在新场合”的好奇与隐隐的排斥。

面试官是个冷静的年轻男人,礼貌却疏离。他执着地问了三次:“你觉得你的那段‘特殊经历’会不会影响团队形象?对自己和外界怎么看?”

雨欣没有回避,毫不犹豫地答:“每个人都有低谷。我现在唯一想要的,是机会和平台。我不会让个人流言影响团队。”

男HR点点头,不置可否。面试结束时,他甚至没送一句“等通知”,只说:“也许会有后续。”

雨欣自知这是最真实的“迷雾”——机会、陷阱、冷漠、试探,都混沌不可明说。

她走出公司大楼,正值下班高峰。人流如潮,她被裹挟其中,却第一次在无边无际的疏离里升起一丝微微的自豪:她没有再逃避,没有在万丈迷雾里倒下。

傍晚,雨欣回到家,母亲还守在客厅。“感觉怎么样?”

她摇头:“没什么特别,起码,没人当场骂我。”

母亲递过热粥,两人对坐无言。

电视新闻里,一则社会新闻闪过:“资深媒体人揭露行业黑幕,呼吁正视受害者权利。”

雨欣抬头一笑,眼底的孤勇更盛。

深夜,她发了一条匿名贴子:“今天去面试,没被当场否定,好像己经很幸运了。谢谢那些偷偷支持我的陌生人,我会坚持下去。”

评论区陆续多了几条温柔的话:“你很勇敢。”“别放弃,加油。”

——哪怕迷雾重重,总有人愿意点一支烛火照亮你。

她把手机合上,轻轻闭目,心里念着一句话:“黑夜无终,迷雾会散。微光始终在前方。”


    (http://www.aaazw.com/book/g0hfih-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
3a中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