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冷暴力音频”风波后,雨欣的人生跌入了黑暗。网络世界里的舆论迅速翻转、倒戈,从最初的同情和支持转为质疑、冷漠甚至公开指责,她孤立无援,像溺水者喘息于冰冷的都市夜风中。
现实更加残酷:公司以“影响形象”为由,将她无限期停职,多日流言蜚语早己蔓延进各个角落。部门群里没人再主动联系她,昔日关系尚可的同事唯恐避之不及。房东发来催租消息,账户上的余额己经捉襟见肘。她整个人好像被命运剥去伪装,赤裸裸地暴露在最恶劣的现实考验下。
每当夜幕拉下,雨欣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无比动摇后悔。可一想到录音那头的屈辱、李梅的狡黠与公司无情,她又觉得即便身败名裂,也未曾背叛自己的良知。
某个深夜,她顶着失眠熬红的双眼,一个人在24小时便利店门口的石阶发呆。昏黄路灯下,有人突然坐在她旁边。她回头一看,是公司新来的女员工林珊。
林珊的出现,最初让雨欣下意识想要躲避。毕竟公司内外风声鹤唳,她早学会了防人之心:同事间的“关心”并不见得意味着善意,往往可能是探口风、收集情报。
但这个女孩的状态太显眼了——林珊皮肤苍白,未上妆的脸、泛红,五官明显带着医美修复期的痕迹。一副没有精气神的模样,形同夜里的小兽。
“你怎么在这儿?”林珊语气微弱,更多是随口而来,无意窥探。
雨欣沉默,低头紧紧抱住膝盖。林珊默默坐着点了杯热可可,两人同在沉默的孤岛里,用各自的方式格挡这城市的寒意。
忽然林珊低低地叹了口气,“你不是公司那个‘出事’的雨欣吗?”
这句话像银针扎破夜色,雨欣心下一紧,更多的是疲惫和惧怕。
林珊却笑了笑,没有嘲讽,也没有表面同情。“我挺佩服你的。”她轻声道,“敢说出来的人不多。我啊,比你还惨。”
雨欣狐疑地看向林珊。两人的眼神在便利店的玻璃反光里碰撞,各据山头,又带着些微试探的暖意。
“我本来不该和你说这些,”林珊低头盯着奶油少半的可可,“其实我刚来公司两个月,就被拉去做某品牌的商务合作拍摄,说是产品众测。结果聊着聊着,被忽悠着尝试了皮肤微整。谁知道会……失败得这么彻底。”
她把刘海拨开,指着面部明显的不对称和红肿,“我查了一圈,幕后其实是李梅和那批业务私下推的单子,收益还都私分了。现在我天天涂药,脸肿得都抬不起头。公司那帮人根本不当回事,领导还阴阳怪气说我‘太虚荣,活该被教训’,现在事情没法闹,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说到这里,林珊声音发颤,情绪濒临崩溃。两人之间沉默扩散,只有夜色掩护了一点点脆弱。
雨欣怔住了。她没想到林珊竟也身陷泥潭。她的遭遇让雨欣想起自己刚被李梅“安排业务”、被暗示“要理解公司苦心”的荒诞画面,也让她本能生出同理。
两人都没有首接握手结盟,却在无声中初步结下某种惺惺相惜的纽带。
自那晚后,雨欣心态微妙地改变了。她下意识留意公司内部相关动态,想要确认林珊说的一切。她发现,果然有小道消息——比如,公司拿商务合作、化妆体验名义给新人下“业绩指标”,实际上却和业务团伙、外部微整医美黑诊所绑在一起,暗拿回扣。但受害人几乎从不敢声张。
与此同时,雨欣强忍着羞耻,当面问林珊:“你为啥愿意和我说这些?你不怕我再被利用,害了你?”
林珊苦笑,“怕,但既然求生无门,留条后路未必不是好事。而且……”她顿了顿,声音很低,“在B站发过一次吐槽账号,不到两小时就被人肉到删帖了,现在你我都一样,都是半只脚悬空的人。”
雨欣感到意外的温暖。她这才意识到,独自负重的痛苦,其实比不上彼此稍微松口气的坦白。
林珊初入职场时曾幻想美好未来,如今却因一次微整失败,颜面被毁,心理受到巨大创伤。她不敢毕业半年就换岗,更不能首接与公司翻脸,只能每日靠药膏遮掩与心理暗示强撑。
“你想过举报他们吗?”雨欣问。
林珊的眼神里带点复杂的苦涩。
“刚做完的时候很想,后来发现,真要捅刀子,只有我自己最惨——公司根本不会承认是他们推的项目,录音、聊天记录都不会认账。怕是现在连你也看见了,都会说我们‘联合炒作’,再落个造谣的名声。”
她顿了下补充:“但又觉得,什么都不做就会坏到底。”
雨欣点头,心下认同又隐隐戒备。她明白,同盟也意味着风险。“那你……想要怎么合作?”
林珊抿唇,诚实答道:“其实我没想好。我只是觉得,你一个人太吃亏了,遇到事一个人扛,肯定是被整得最惨的那个。要不……咱们互相打个掩护?有什么线索和想法,都拿来分析,用小号先探探路,总好过彻底被公司玩死吧。”
雨欣心头“咯噔”一下,没来得及点头就被林珊一句补刀:“但我们谁都别全信彼此,万一你是真卧底呢?”
这玩笑气氛化解了气氛,两人第一次都笑了。
简短的结盟测试很快到来。
公司内部小道消息流出,HR准备集中约谈一批员工,说是要“肃清负面影响,建立安全氛围”。名单中不仅有雨欣,还赫然包括了林珊。
林珊率先将自己手机上的老聊天记录(与商务部同事讨论医美“返利”和“合照留底”)备份,并用小号发到一个资源共享网盘中,安排了定时加密自毁功能。
“留个保险,”她悄悄和雨欣说,“这东西见不得光,但也能保咱们至少现在不被逼得狗急跳墙。轮到谈话时,我们一致说,只是为了团队融入才跟着体验,既非主动参与,也未谋私利。能拖几天是一天。”
雨欣也临时整理了之前的网络账号备份以及与公关公司匿名对话的证据,交给林珊——“你留一份,有变故就发给我。”
两人互相交换资料同时,也坦白说明:这不是信任,而是“互掐人质”。
会议当天,果然来了硬茬。公司HR、法务、部门主管轮流约谈,问题逐条罗列,甚至暗示不排除开除与起诉的手段。
林珊和雨欣一改往日孤立无援的表现,互相打掩护,术语、话术分散焦点,对某些敏感问题一律表态“配合协查”,绝不主动揽责,却又不交出任何底线证据,让对方无从下口。
部门经理意图分化两人,私下单独“说服”林珊,林珊却在言语间反向抛出“公司如果陷害我,我可也会选择公开一切”。
这场拉锯战让公司高层一时拿她们没办法,只能选择缓兵之计,暂时观望局势。
局面虽未真正反攻,但短暂的合作让彼此都敞开了更多内心。
白天,两人小心翼翼维持“同事但不过于亲密”的表象,私下则以小号交换职场信息;夜思夜语时,她们也会分享各自的心酸——林珊讲述微整失败后父母的苛责、前男友的冷淡,雨欣则倾吐家庭期望、自己的心理崩溃和被网络反噬的绝望。
“你说,咱们能撑过这关吗?”有一晚,林珊小声问,“我总怕被逼得没法活下来。”
“只能硬撑。”雨欣答,“如果我们都掉,谁还能替那些声张、不敢说话的人留个记号?”
林珊沉默,然后点点头。
“那就先这样,谁怂了谁输。”
雨欣开始发现,自己开始期待与林珊的私下交流。虽然她本能警惕合作的深度,但反噬风潮过后,她更明白——如果只会自保、只会独自扛下所有痛苦,只会让对手和压迫永远无法被撼动。哪怕结盟有风险,有瑕疵,有保留,总比孤身被风吹得支离破碎要好。
就在这样的互相扶持、互相动物本能提防、互相温存的微妙关系中,这两个被命运挑中的“边缘受害者”,开始悄悄积蓄第一缕蜕变的力量。
不久之后,公司陷入一轮更隐微、更残酷的“清洗风暴”。雨欣与林珊的合作也将被命运推向风口浪尖。
(http://www.aaazw.com/book/g0hfih-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