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李存礼是要干大事的人,这一章仔细交代;李存礼武学上虽无法精进,但是其他层面技能点拉满,纯私设,无嗑点,不喜勿看。)
在那煌煌大唐盛世,长安城内文风浩荡,才子书生们或吟诗作对于曲江之畔,或挥毫泼墨于翰林之苑,胸中满溢着对华夏文明的热爱与传承之志。与此同时,漠北广袤大地之上,生活着一群质朴憨厚、豪爽热情的漠北人民,他们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生,虽未受中原汉家文化之深染,却有着如草原般辽阔而纯粹的心灵。
有这样一位书生武将,他自幼便被晋王李克用收养,赐名李存礼,养于通文馆的‘礼’字门。在通文馆长大的李存礼,习武的同时亦饱读诗书,深谙儒家经典,曾经心中也一度怀揣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虽然后的种种遭际和变故使得他所行之事往往事与愿违,但心中这颗火种始终不破不灭。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存礼看着眼前绵延起伏的阴山,心中默默道。
现如今,阴山周边己尽是漠北的部落,连燕云十六州也己归于漠北,成为大辽疆土。李存礼虽身为中原人,是阴山附近这些漠北人眼中的如假包换的异族,但是他与羽灵部首领降臣素有交情,又有耶律质舞这位根正苗红的漠北萨满“保驾护航”,这使得他在这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漠北人民那淳朴善良的笑容和真诚质朴的性情。
不同于中原的楼宇错落,街巷繁华,眼前这广袤无垠的草原,如波涛般起伏的沙丘,以及在蓝天白云下悠然自得的牛羊,都让他深深着迷。
初到羽灵部出诊,李存礼面临着诸多挑战。语言不通、习俗迥异,这使得他在与当地人交流时困难重重。然而,漠北人民的热情好客却如冬日暖阳,温暖着他的心。
于是,李存礼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要将中原的汉家文化传播到这片土地上,让这些淳朴的漠北人民也能领略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于是,他开始在羽灵部一位颇受大家尊崇的长者家中开设学堂,教孩子们识字读书。他以《千字文》为启蒙教材,从最基本的汉字笔画教起,耐心地纠正每一个孩子的发音和书写。孩子们那专注的眼神和认真的模样,让李存礼深受感动,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除了教孩子们识字,李存礼还向部落中的成年人传授中原的礼仪和文化。他讲述着孔子的仁爱之道、孟子的浩然正气,让漠北人民了解到,在中原大地,人们崇尚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的品德。他组织大家一起欣赏中原的诗词歌赋,用悠扬的琴声和深情的朗诵,将那些优美的文字传递给每一个人。漠北人民虽然听不懂诗词中所有的含义,但他们能从李存礼的吟诵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情感,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存礼的努力逐渐有了成效。孩子们能够流利地朗读《三字经》,用稚嫩的笔触写下自己的名字;成年人们也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了基本的礼仪规范。部落中弥漫着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有一阵,部落中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牛羊缺水少食,生命岌岌可危。李存礼带领大家寻找水源,并教他们如何储存雨水、并合理利用。在他的帮助下,部落成功度过了难关。这一经历让阴山西周的漠北人民对李存礼更加敬重和信任,他们甚至还将李存礼视为部落的贵人。
--------
圣泉边,小屋内。
“礼哥这些日子,颇为劳碌,”竹床上,质舞趴在李存礼半敞露的胸前,对着他悠悠道:“‘文治胜于武功’、‘教化之功,胜于甲兵’,李大人当真是胸中自有丘壑,不愧为大唐儒将。”
“呵,阿舞说笑了,李某不过是想要在阴山这找点事做,活得更加自在些罢了。”李存礼谦虚道,嘴角浮起一抹满意的微笑,一回身便将质舞整个人揽入怀中,与她拥吻了起来。
(http://www.aaazw.com/book/ghaiej-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