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北境首富名成1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章 北境首富名成1

 

赵铁头带着璃记商行护卫队押运的第一批货物,十天后平安返回了北境主城。不仅货物完好无损地交付给了定边城的“云来商行”,还带回了对方爽快支付的货款和一纸长期合作的契约。

消息传开,北境震动。

这趟行程并非一帆风顺。据赵铁头回来后向沈清璃和萧珩汇报,车队在距离定边城还有几十里的一处险要隘口,果然遭遇了伏击!人数比上次野狼谷还多,装备也更精良,打法也更凶悍,一看就是北狄的精锐骑兵伪装的马贼。

“那帮杂碎,想故技重施!”赵铁头脸上那道疤在油灯下显得更加狰狞,但眼神里满是凶狠和快意,“可惜他们打错了算盘!老子带的不是软脚虾!兄弟们按训练的法子结阵,弓弩手先射翻了他们冲在最前面的十几骑!赵五(一个小队长)带人护住车队两翼,我带人从侧翼反冲了一波!那帮狗崽子没想到咱们这么硬,被打懵了,丢下二十几具尸体和十几匹伤马,狼狈逃了!咱们这边,伤了七个兄弟,没死人!”

莫寒补充道:“王爷,王妃,审了俘虏,确认是巴图尔手下的亲卫队!巴图尔就是之前那个胡管事背后的北狄部落头人!”

萧珩坐在轮椅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面具下的眼神冰冷:“巴图尔……跳梁小丑。传令边军,加强对巴图尔部活动区域的巡防力度。再有商队遇袭,视为挑衅,可先斩后奏!”

“是!”莫寒领命。

沈清璃则对赵铁头郑重道:“赵总镖头,辛苦了!受伤的兄弟,医药费、营养费璃记全包,每人额外发二十两养伤银!这次参战的兄弟,绩效翻倍!阵亡抚恤……按最高标准准备,虽然这次没有,但规矩要立下!”

赵铁头眼中闪过一丝动容,抱拳沉声道:“谢王妃!弟兄们跟着王妃干,值!”

首航成功,不仅打通了第一条安全的商路,更打出了璃记商行护卫队的赫赫威名!定边城“云来商行”的老板亲自写信来,盛赞璃记货物精良,护卫得力,要求加大进货量,并主动提出帮忙引荐给邻近几个大城的商行。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璃记商行护卫队的运转迅速走上正轨。赵铁头将队伍分成三个小队,轮流执行押运任务。路线也逐步拓展,连接了北境主城与周边西五个重要的边城和贸易点。

璃记的货物——玉润护手霜(现在有了梅花香、茉莉香、橘子香三种新香味)、清肌洁面皂、暖锅底料、奶茶粉、新开发的羊毛毡制品(帽子、围巾、坐垫)、乃至一些品相极好的北境皮毛和药材,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出去。

同时,商队也带回了璃记急需的琉璃瓶、高档丝绸、南方特有的香料、优质的茶叶和粮食等物资。

物流血脉一通,整个璃记产业立刻爆发出惊人的活力!

短短半年时间,璃记的扩张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分号林立: 北境境内,除主城旗舰店外,在另外五座稍大的城池开设了“璃记分号”,统一装修,统一供货。分号掌柜多是沈清璃从王府家生子或本地可靠商人中选拔、培训出来的。生意都异常火爆。

工坊集群: 王府边上租下的大院子早己不够用。沈清璃在城郊买下大片荒地,建起了真正的大型工坊区。分为日化工坊(护手霜、洁面皂、精油提炼)、食品工坊(暖锅底料、奶茶粉、肉干、奶酪干、果酱)、纺织工坊(羊毛清洗、纺线、织毡制品、成衣制作)、原料处理工坊(药材炮制、皮毛鞣制)。

雇工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暴涨到近千人!其中大部分是北境本地的妇人、半大孩子和手脚不便但能做精细活的老人,工钱给得足,还管一顿午饭,成了许多家庭的活命钱。

原料基地稳固: 与璃记签约的“惠农合作村”己经扩展到二十几个,覆盖了北境大部分区域。靠山屯的雪菊、薄荷成了招牌;柳树沟的羊毛品质最佳;其他村子提供的松脂、紫草根、特定药材、鸭绒鹅绒、牛奶、牛皮等,品质稳定,供应充足。

农户们拿到了真金白银,盖了新房子,买了牲口,日子肉眼可见地好起来。提起靖王妃和璃记,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商行壮大: 璃记商行护卫队规模扩大到了三百人,拥有六十多辆加固马车和两百多匹驮马。赵铁头坐镇总部,手下几个小队长都历练出来了,能独当一面跑不同的商路。不仅运送璃记自家的货,也开始承接一些信誉好的本地商家的长途押运业务(收费不菲),成了北境商道上最令人安心的金字招牌。

王大山如愿以偿当上了一个小队长,晒得更黑,但精神头十足。

品牌效应: “璃记”两个字,在北境成了“好东西”、“信得过”的代名词。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以能用上璃记的东西为荣。小翠带着人精心包装的“北境原生”、“惠农合作”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连靖王府的威望,都因为璃记实实在在改善了民生而水涨船高。

璃记的账目,像滚雪球一样膨胀。李伯的账房团队扩充到了十个人,算盘珠子日夜响个不停。每月流入璃记的银钱,己经远远超过了北境府库的税收!沈清璃的个人财富,更是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坐实了“北境首富”的名头,而且是个女子!

这天,沈清璃带着小翠,轻车简从,去靠山屯查看新一批雪菊的采收情况。她没提前通知,只穿了身普通的棉布衣裙。

马车刚到村口,就被眼尖的村民认出来了。

“王妃娘娘来了!”

“是王妃!璃记的东家来了!”

呼啦一下,在田里干活的,在家门口编筐的,都放下手里的活计围了过来。男女老少,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和感激。

“王妃娘娘,您看看俺家新起的砖房!托您的福啊!”一个汉子指着不远处一座崭新的青砖瓦房,激动地说。


    (http://www.aaazw.com/book/gicif0-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
3a中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