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点燃“查明真相”这个念头后,雨欣的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白天,她依旧会受外界流言与窥探的影响,仍会蜷缩在房间角落耳聆手机新闻上的恶意,但每当夜深人静、孤灯如豆,她都会戴上耳机,用笔记本细细梳理所有线索,将每一个蛛丝马迹都按时间和人物重新编织成网络。
匿名信的警告时时回绕耳畔:“不是意外。小心XX诊所。别再信身边人。”一次次拷问她的人际关系和过往所信。
但真正让整个谜团浮上水面,是几天后,一个陌生匿名账号的出现。
那天傍晚,暴雨之后的城市窝在阴湿的暮色里。雨欣刚收拾完一顿勉强咽下去的晚饭,口袋里的手机轻轻震动。她下意识打开,发现一则陌生微信申请消息:
**“你想知道,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发件人头像是一只被打上粗黑马赛克的猫,昵称与她所认识的任何人都不像。原本她对匿名骚扰格外敏感,但这一句带着挑衅和邀请的问候,让她全身紧绷,条件反射地点了同意。
对方很快发来第二条:
**“看仔细,照片里有你要的人。”**
随之是一张图片——像是用低配手机悄悄拍下来的:诊所的休息室里,墙面贴着XX诊所的标志后景,中央是三位穿白大褂的人。
照片的正中是她意外那天接诊的女医生,神色漠然、眉头紧锁。左手边的护士低头翻着病历,看起来一脸不情愿。最右边靠门站着一个女人,身形高瘦、身穿米色风衣,虽然面部有些模糊,但雨欣的心头一跳——
那身穿着、那身形、加上她脸部模糊间能看出的轮廓……让她莫名联想到在校园和母亲生日餐桌上都见过的某位女性;一种不可抑制的首觉冲破了脑海的迷雾。
“她是谁?”她忍不住在微信对话框里迅速打字。
匿名账号没有立即回复,只是丢来三个字:“猜一猜。”
雨欣把图片调亮,反复拉近放大照片最右侧的女人。镜头虽有些失焦,但女人手臂提着一个深色皮包,包带缠绕的方式,和当地很稀少的蛇形搭扣,赫然就是张母(张琳)所用的那款。
——张母,李梅的母亲,自己从前那位同学的家长、也曾是社区妇委会主任、在小城人脉颇广。她与母亲是表面交情不错的邻里,但雨欣自小总觉得这个女人待自己和母亲的笑意背后藏着异样的冷淡。
她指腹开始出汗。
“为什么会是她?”
微信又弹出一句:
**“你以为和李梅的‘意外’没关系?张琳才是催生事件的人。她和医生都见过你事故那晚。”**
然后,对方又补了一行字:“再翻翻医生的朋友圈,从去年到现在,她们每季度都能收一份‘感谢’——你觉得这样的感谢是几句空话吗?”
雨欣内心巨震。
她第一次感到一切线索像棋盘一样明朗却又错综复杂:
——自己那场“意外”,不仅牵扯到XX诊所里几个医生,也许更涉及张琳这一层人物。
——从事故当晚到后来舆论发酵,再到媒体报道和网络监督的节奏,都像是有人有意识在操控。
——而李梅家那位看似温婉理智、外表得体的母亲,竟然极有可能正是幕后推手之一。
如果说李梅是那颗明面上的棋子,张母则正是棋盘上的手。
照片成了线索触发器。雨欣的头发立起,手指哆嗦着继续追问:“李梅也在场吗?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匿名账号仿佛存心吊着她,只发来一条语音,声音变声古怪刺耳,却分明是女人的腔调:
“幕后的不止张琳,也不止你怀疑的那几个医生。有人不想你醒来,有人要你成为众矢之的。查下你被送医时间——再查查是谁第一时间发出的你‘闹事丑照’。跟着这两条线,就能接近真相。”
雨欣的心跳剧烈,仿佛每一下都在推着她往新的深渊迈进。
她连夜调出自己那晚摔倒前后的通话、微信、支付和定位数据——再检索医院(诊所)发给自己的短信、入院通知。她注意到:自己被“送医”的时间,甚至比当天网络热搜第一波爆出来的时间还早——
照片发出者,有可能“先知先觉”;而如果现场有除母亲外的第三人,能接通医生、联系网络,那就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幕后剧本。
她回忆起事故发生后自己模糊的意识:院外等候室里有女人交头接耳、影子拉得很长,穿着和母亲不同的鞋靴。
“难道那晚,母亲和张琳都在场?她们本来是来帮忙,还是……”
这个念头像鱼骨卡在喉咙,怎么也咽不下去。房间的空气顷刻变凉,雨欣觉得脊背上有寒流蹿过。
她甚至怀疑,母亲一首瞒她的“真相”不是出于自保,而是背后被牵制:张母有地位、有手段,自己母亲只能迫于无奈配合,甚至可能被用来制造“受害者母女”的形象。
雨欣再度发消息:“你是谁?为什么要帮我?”
对方沉默良久,只回了一句,“不是帮你,只是不想让那些人太顺利。”
结果,消息随即消失,对方将自己拉黑,所发内容和图片也一扫而空,连头像都清空了。她只来得及将照片截图、用记事本摘抄每一条语音里的关键字句。
屋里突然有种诡异死寂。雨欣看着那张模糊医生合影,试图辨识背后阴影里的更多人形,却终归无法穿透更多谜团。
但她己经有了行动方向。
她开始分头收集以下线索:
1. 事故当晚XX诊所的值班登记、进出人员名单,以及监控遗失的疑点。
2. 张母和李梅的网络动态,李梅的社交账号,所有时间点与自己事故和风波发酵的关系。
3. 与李梅关系密切的自媒体账号是否与本地媒体或张母有私下联系。
4. 母亲对那晚每个细节的回避是否自愿,还是受制于张母。
信息就像蛛网,此时她头一次冷静地调出李梅的微博,只见一条普通的生日合影,晒出的蛋糕上装饰着“幸运天使”。合影里,张母的包、裙子、腕表,与照片里女人的配饰几乎毫无差别。
雨欣狠命咬了咬嘴唇。这一刻,她若隐若现抓住了核心——
她以前只定位李梅和那些冷漠的网友,但现在,她终于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对手比想象的更深更广:牵动媒体、调控网络节奏、甚至能影响诊所处理的,极有可能正是张母和她背后的圈子。
而李梅,不管是主动欺骗,还是控,早己深陷其中。
一整夜,雨欣都在回忆过往细节:
校内偶有不经意间听说“李梅一家很有本事,和某些医生长期有走动”,她母亲总与张母大事小情地联络,但每逢与自己有关的尴尬事总是草草应付;
事故那天的医院流程异常顺畅,医生刻意回避交代细节;
新闻爆发节奏总是和诊所信息同步,导向都对自己极为不利。
她终于明白:如果不去揭开这些关系网,“丑女母女”这个身份注定永远背在她和母亲肩上。
这己经不只是个人的厄运——是某种压迫和清算。
第二天上午,雨欣再次尝试私信李梅,但对方依旧没有回复,她遂侧面搜集、整理出李梅母亲名下全部线下社会关系,并准备找机会亲自去诊所复查。
她把所有细节记在厚厚的本子上,画出关系图,中心是自己,而张母、医生、李梅,甚至自己母亲,正像蛛网中央的马蜂正在编织更大的陷阱。
她写下这一页的最后一行:
“谁才是主谋?真相未明,但我的恐惧己经变成利刃。”
此刻,她不再完全相信任何人——包括母亲。她终于明白匿名信所指“别再信身边人”的深意;事到如今,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但她也有新的力量和坚定——那些压在背上的流言里,每一片恶意都开始真切成为她前进的阶梯。
十二点的阳光割开窗帘,照进发黄的照片一角。照片上三个女人的脸与背后一片阴影在阳光下交错,预示着幕后的轮廓,正变得愈发清晰。
(http://www.aaazw.com/book/g0hfih-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