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亲情裂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4章 亲情裂心

 

晨光扫过厚重的窗帘,洒进昏暗的卧室。自匿名信、陌生账号、医生合影照片出现后,雨欣的神经紧绷了整整三天。她生怕一觉醒来,所有的真相被无形的舆论和权力之手再度裹挟进厚重迷雾。她每晚都在分析朋友圈、翻查新闻、比对手机里的一张张监控截屏。可即使收获满满的疑点,那些环环相扣的蛛丝却依旧绕不开一个最大的问题——她究竟能够相信谁?

答案就藏在家门背后的亲情深潭里。与母亲之间,像是堆满没说出口的灰烬。她的世界,在网络暴力和现实偏见共同作用下,变得僵硬,形同一层凝结于心脏外壁的厚冰。

那天,屋子出奇安静。细雨淅淅沥沥,母亲端着早餐坐在她床边,犹豫着开口:“欣欣,这些天,妈知道你不好受。妈……妈也难受。”

雨欣没有接话,只是低头搅动碗里的稀饭。空气中夹杂着尴尬。母亲终于长叹一声:“出事那天晚上,妈一首在想,要是我没那么……要是没插手你的生活,咱们家是不是就能安稳些?”

母亲从未在她面前坦承这层心结,却在这一刻落下了第一滴眼泪。

“妈,我其实什么都察觉到了。”雨欣轻声道,“我记得小时候,每次我的成绩考不好、穿衣风格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你总会替我决定。你总说,你是为我好,可是……”

她深吸一口气,“连这次事故,为什么到现在,你都什么都不愿意和我讲?”

母亲的泪珠啪嗒落下来,声音沙哑颤抖:“是妈错了。你还小的时候,妈总怕你丢人、怕你吃亏。你没朋友,妈想帮你——可妈的方法,就是把人推远了……”

她顿了顿,手指痛苦地绞扣着衣角,“那天晚上,妈其实早去了诊所。你晕倒的时候,不是巧合。妈本来以为……以为叫医生帮忙,能让你尽快好起来。”

这句“不是巧合”,像一道电流劈进雨欣的心口。

她难以置信地看向母亲。

“你……你是说,是你联系的诊所?你主动让他们带我过去?”

母亲点头,泣不成声:“妈……妈没想害你。张琳当时也在,她说诊所熟,能找熟人医护照顾得仔细点。谁想到后来那些照片、新闻……妈怎么也想不到会发展成今天这样。”

母亲把一切都说了出来。她坦白多年来对女儿成长的干预和操控。为了替女儿屏蔽外界恶意,她总以善意掩饰过于强势的决心。她承认自己曾在学校、邻里、甚至社交网络里介入过女儿社交,关照老师、说合同学、劝退追求者、甚至删掉女儿“奇怪的朋友”。有的出于保护,有的夹杂自卑和焦虑。

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和张琳的所谓“好心”,反倒给孩子招来不可逆的深渊。

“妈以前以为,替你多做点决定,才是爱你。可到了今天,才明白,真正的爱,是尊重和相信你自己可以选择。”

母亲的懊悔和愧疚像暴雨一样倾泻出来,也是第一次,她不是以强硬的语气辩解,而是坦白和无助。

一时间,雨欣百味杂陈。

她想质问母亲,但看着母亲苍老、沧桑的脸庞,心头所有尖利的恨意都凝结成柔软的潮水。她终于体会到:母亲所谓的“干预”和“安排”,都源自对未知世界的惧怕和妇人的自我保护。

但这些爱和善意,不加节制地滥用在孩子身上,便成了另一种软性的牢笼。

屋里沉默良久。母亲攥着她的手,泪水滂沱。雨欣缓缓伸手抱住母亲,背脊却不自觉地绷紧。她低声道:“妈,这不是你的错一人。我们都是被大人世界的规则、旁观者的恶意所伤。”

母女的心距离从未这么近,却也因真相的揭示,暴露出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缝。

她们短暂而脆弱地和解了。

“妈,我想查清一切。”

“这次我不会再退缩。”

“你……你会支持我吗?”

母亲抬起头来,尽管眼角还,但眼神前所未有的坚定。

“妈支持!”母亲咬牙道,“妈以前只想着让你‘不出事’,可现在妈明白了,不能总是弯着腰做人。妈陪你,一起面对!”

那一刻,屋子里回响着风雨声,却仿佛有阳光从心底透了出来。她们终于结成了同一战壕里最亲密的队友。

当天傍晚,母女俩共坐在小桌前,把收到的匿名信、合影、所有搜集到的线索铺展开来。雨欣用黑笔写下调查核心:

事故当晚为什么出现“多余”的人?

母亲与张母通话的前后顺序?

张母对诊所医生、相关护士的影响力与“感谢”到底指向什么?

事故之后新闻和网络消息爆发节点是否经过“推手”操控?

母亲的主动和被动界限在哪里?

所有人共同想要掩盖的,究竟是什么?

母亲阅读着这些问题,轻声说道:“张琳说,诊所那边可以处理得干净……她让我别担心。一首都叫我‘别多嘴,不然把小孩子伤了’。”

雨欣瞪大眼,一股寒意袭上后颈,她意识到:“‘处理得干净’是什么意思?那到底是帮我,还是……要我闭嘴?”

母亲摇头,又指着信纸咬牙发誓:“妈再也不会替别人‘安排’你,无论要面对谁都陪你。”

深夜时分,雨欣把所有线索连成一体:

——事故当晚,母亲确实第一时间拨打了张母的电话。

——张母很快动用自己诊所人脉,暗中“稳控”事态。

——医生“恰到好处”的避重就轻、媒体和学校的冷暴力,张母都发挥了作用。

——新闻爆发节奏和张母小圈子推手保持一致。

——母亲想保护她,却推动自己成为受害者与众矢之的。

雨欣回头,静静打量着母亲那憔悴而痛苦的背影,突然不那么埋怨了。

“妈,有些话,咱们过去都不敢说。今天说清楚,我反而觉得轻松了。”

母亲抹眼泪,苦笑道:“妈以后就跟你一起查,有啥难的,妈多遭点骂算啥?”

这夜,雨欣第一次梦见过去许多未曾留意的细节。小时候,她因为成绩受挫哭泣,母亲总是拉着她擦干眼泪说“你还有妈呢、妈给你撑腰”。她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庇护。而今长大了,她明白,亲情的温度,如果一味拗成堡垒,最后只剩拥堵、分歧,和渐行渐远的彼此。

她醒来时,窗外己是灿烂晨光。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得更早,正在厨房烙饼。灶火温热,岁月静好。

“吃点吗?妈又烙糊了一个。”

她推门,揉揉眼睛朝母亲笑了:“吃,咱们有正事要干呢。”

这一刻,她们的亲情,终于卸下了虚伪的外壳,变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情。

早餐后,母女俩开始分工行动——

母亲负责打探周边邻居和诊所的流言、帮助联络几个无意中见证过事故当晚现场的社区大妈;雨欣则专注在网络、社交媒体、新闻爆料和李梅-张母圈层中梳理相关账号关系。

所有的紧张对峙、无力反击,在这一刻都转变为主动攻坚。以往母亲关于“要低调、要忍耐、要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叮嘱,如今全部让位于“闺女,咱们有理怕啥,要查到底!”的鼓劲。

午后,雨欣去附近打印了所有新闻报道、网络评论截图、那张诊所合影放大分辨。回家时,她看到母亲和邻里老太太们正用方言讨论,“小张她妈确实出事那天在诊所附近路口来回走,跟医生有说有笑……”

她把这一线索记录下来,和母亲分享自己新爆料:“李梅的表哥在自媒体公司上班,当晚传播的第一张现场照片用的正是他号的水印。”

母女相视,无声地点头。

她们甚至开玩笑:“你成了侦探,我成了线人。”

母亲擦着桌子嗔声说:“我的厉害你还小看呢,以后不敢让你一个人背锅了!”

屋外的暴雨不知何时己停,空气中带着洗净的青草香。

当晚,雨欣在日记本上写下:

“今天,我和妈就像一起走出泥沼的淘金人。过去是苦的,是窒息的,但没人能永远困死在井底。

血缘亲情,未必完美;坦白和信任,却是最锋利的武器。

这一次,我们不是彼此的敌人,而是战友。”

合上本子时,她心里第一次泛起自下而上的澄明和勇气。

日子仿佛重新步入正轨。雨欣和母亲继续协作,把过去的疤痕暴晒在太阳下:

——所有的“不该说出口”的委屈、愤怒、心疼和无助,逐渐被共同整理进调查的流程。

——母亲不再回避家庭在事故中的角色,也不再用冷处理压制雨欣的好奇和不安。

——她们不再为外界指点唾骂而折腰,而是真正成为强有力的后盾。

最珍贵的是,从此后,无论面对多少未知和恶意,雨欣都知道,哪怕跌入更深的悬崖,也会有母亲在身后拉她一把,提醒她“别信旁人、守住自己”。

“妈,我们会查到底吗?”

“查,查到底!再难也不能再缩头了。”

母女的笑声在旧公寓回荡。她们重新拾起“家”的意义,不再是彼此的绊脚石,而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http://www.aaazw.com/book/g0hfih-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
3a中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