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微光暗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6章 微光暗涌

 

五月的深夜,出租屋的小窗映着蓝调城市的灯火,雨欣独自坐在廉价写字台前,屏幕光一片冷清。空调外机嗡嗡作响,楼下偶尔传来年轻人归家的喧哗,她却像置身一座透明牢笼里,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指尖敲击的声音。

过去的日子里,她以为“低谷”只是一场短暂的下坠,却没想到一次次地,她在更深的黑暗里踽踽前行。

旧友们的疏离、同事们的冷嗤、圈里的流言和被公司有意无意隐藏的边缘角色,她都学着默默接受。她像一只被逐出羊群的羔羊,只能在夜色里自舔伤口。但就在最静谧的黑夜,雨欣感觉到一种埋入骨髓的倔强在发芽——她不能,也不想这样被世界抛弃。

月初,公司组内新闻采编会议。气氛依旧小团体分明,新任务表发下来,几乎没人理会雨欣。

林主任看着指派表,面无表情地说:“最近新闻平台在征集医美、女性成长、打工人话题的深度选题。谁有兴趣报名试试?”

众人低头假装忙碌,雨欣却倏然举手。

“我……可以试着选题吗?”

会议室的空气一凝。组长斟酌片刻,把一份旧版选题表推到她面前:“医美的稿子你自己写写,但是,得先拿到人事部和市场部的外采授权。如果最后被平台打回,你得自己兜底,不算绩效。”

她点头,“明白。”

没人为她叫好,只能听见自己的掌心在微微冒汗。她暗自鼓劲:这一次,无论被谁怎样拒绝,都不再轻易退后。

工作变得愈发繁重。白天,她主动承担采访、选题、写作;晚上回家,继续修改稿件,一遍遍打磨内容,查找数据。

第一次写被退,“选题不合时宜,切入点太敏感”;第二次被退,“建议情感投入少一点,不要写得像自传”;第三次,市场部首言:“你的角度过于负面,平台不愿意发这样的灰色故事。”

稿件无数次被打回的日子,雨欣依然不肯服输。

她熬夜做内容重构,从社会观察、行业吐槽、再到生活励志指南,一点一点摸索着网络新闻的新口味和流量密码。一次次拖稿,一次次夜里爬起来重写,打印稿纸堆在案头,废弃笔记本丢了满地,她的眼圈也越来越黑。

每每深夜,公司群己归于寂静。只有她的小号,依然在文件夹和选题池里苦苦翻找。

五月最后一个周五,雨欣独自走出公司,街上霓虹闪烁。她拖着略显疲惫的身体,在便利店买了两听便宜啤酒。回到出租屋己近凌晨,肚子空空,她知道今晚又将是无眠。

她突然想起很久以前注册的一个匿名社交小号。那个ID几乎无人知晓,曾经只是她偶尔吐槽生活用的私密角落。被拒绝、孤独、怕吵闹的时候,她总用这个小号刷别人深夜吐槽的帖子,看陌生人如何在深夜彼此取暖。

如今,她终于决定试一次,给自己讲一个没伪装、没刁难的故事。

“想要试试,把无法言说的真实写出来,也许会有人看到。”

她一点点整理碎片,写下自己的真实自述——

标题:《不想被定义的女孩,依然在下坠的深夜找光》

正文节选:

我叫雨欣,是一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编。

三年前我做过医美手术,曾以为这能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结果搞砸了。手术小失误,成为了‘崩坏脸’。第一次我在互联网里成为热门笑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毁了。朋友、工作、机会,都像沙漏里的水,溜走得一干二净。

后来,我坚持复工,从头做最底层的活儿,大家都带着有色眼镜看我。这中间的酸楚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被流言围剿、被选题拒绝、业务靠边站、朋友不再回应,我想过很多次放弃。

但我也在想,是不是还有人像我这样,曾经出错,跌到谷底,却还是咬牙活着,不想被标签定型、不愿意被谁轻易终结。

这世上总有人跌倒后站不起来,也有人在黑夜里凭一股气支撑着。

也许你们也是——被伤透,摔过跤,但还活着,我们一起,等等天亮吧。

写完,她反复读了三遍,眼里发酸。凌晨一点,她鼓着勇气发了出去。

那天夜里,她睡得很浅。早上醒来时,习惯性地点进帖子页面。

浏览量慢慢爬升。

凌晨的网络世界是最温柔的,许多素昧平生的网友点进来,或许是因为标题,或许从字里行间看到了自己。

有的人留言:“抱抱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标签过……”

有匿名网友发来私信:“很佩服你的勇气。我也是医美失败者,被亲友指指点点,看到你的贴子有点想哭。”

还有一位网友说:“谢谢你写出来,让我觉得没有那么孤单。我会记住你的故事,也会为这个‘叫雨欣的女孩’祝福。”

甚至有好几个人反反复复地点进贴子,只是留下一个“太阳”的表情。但哪怕是这样的小动静,也让雨欣的心轻轻震颤。

白天,她照常上班。这一天,心情和往常不太一样。

工作量如旧,稿件依旧被挑剔,但她发现,自己面对同事的冷眼时,心里似乎多了一层淡定。即便稿子被又一次无情地打回,她也没有沮丧太久。

小号后台的数字虽然不大,却像一阵微光照进她疲倦的心房。

晚上,她在自述帖下继续和网友互动:

“谢谢每位留言的你们,我在努力撑下去,也希望你们能熬过自己的黑夜。”

她不再苛求自己必须逆风翻盘,也不再把外界的风言风语看得比生命还重。

一周下来,那篇小号自述发酵出一股小小的“正向流量”。

帖子下的留言越来越温暖,甚至有人专门转载给相关的支持团体。有网络情感号转发:“这是真的勇敢。”有网友艾特评论:“如果当事人看到,希望你别放弃,你的坚强给了我巨大的信心。”

有人发来匿名打赏:“鼓励作者继续分享自己。”

还有人留言:“黑暗那么长,幸好我们总能等到一点微光。你还在坚持,这就是最棒的事。”

靠着这股几乎看不见的小微光,雨欣慢慢调整了自己的状态。

她开始在生活中强迫自己关注那些微小的确定性——

早晨按时起床,为自己煮一份热腾腾的早餐;

下班后绕远走五分钟,看花坛里新开的花;

每写好一份稿件,不管有没有人表扬,都在本子上画一个小勾;

周末给自己买一瓶甜牛奶,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

网络上的她,也偶尔会用小号分享治愈片段、点赞别人的故事、抱团取暖。

她知道,这样或许很傻,甚至改变不了现实。但她总觉得,只要不停地给自己一点柔软的力气,她就不会真的死心。

那天夜里,突然有一位网友发来消息:“认识你不是因为流量,而是看到你没放弃。每个人都会犯错,真的希望你别把自己丢给别人的评判。如果能坚持写下去,说不定有一天你的选题也会被真正看到。”

这一句话,仿佛为雨欣注入了新的血液。

她鼓起勇气,给组长发了一条微信:“能不能再试一次,我有一些医美之后心理重建的角度,数据真实,也有小故事。”

组长回复得很冷淡:“行吧,交稿我会先看。能不能过平台,我不保证。”

雨欣几乎是屏着气整理素材,把自己和网友们的真实感受融合查证,生生做出一个全新“灰姑娘”的深度稿件,附上一份冷静真实的情感洞察。

一周后,这条稿件终于意外被平台通过了。

虽然没有大爆,但数据在组里的绩效统计中排进前五。组长也终于第一次说了一句:“你这次写得坦率,有点个人风格。”

雨欣没有笑,也没有激动,只是在回家后给那位网友留言:“谢谢你支持我的坚持。很久没被正面肯定过了。以后我会继续写下去,也希望你为自己留一束光。”

后来,有更多人陆续在她的小号下留言。有的像她一样怕被认出的失意打工人,有的只是陌生人,却愿意在深夜里说一句“加油”。

她在这些微光中被慢慢治愈,不算彻底,但每一天都往前迈一小步。

她明白,自己并不会因为一篇帖子、一两句鼓励就脱胎换骨。但在暗流涌动时,有一束微光能让她看见彼岸,这足以支撑她再坚持下去。

这一晚,她为自己泡了一杯花茶,躺在窗前的小沙发上,看着手机屏幕跳动。

窗外那点微光,和她心里的一点小小希望,交融在一起,成为暗夜里不息的暗涌。

她在小号上发下新的心情:

“还没到海阔天空,但己经不再惧怕黑夜。上一段路,孤单也好,有留言、鼓励、同伴的陌生人陪着,就像多了一盏灯。

谢谢你们。希望我们都能等到各自的微光。”


    (http://www.aaazw.com/book/g0hfih-3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
3a中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