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欣醒来的第三天,窗外依旧是阴沉的天色。医院的走廊里,脚步匆匆,消毒水的气味盖过了一切。母亲每晚守在床边,眼圈浮肿,头发也乱了,没有心思再去打理;父亲大多数时候只是沉默地坐在墙角,偶尔会握她的手,叹口气却欲言又止。
她的病房外时不时有护士窃窃私语,有几个年轻医生悄悄拿手机一扫,离开时表情复杂。她感受到,他们认出了自己——这条新闻,从未真正远离:“网红主播雨欣自杀未遂,家属痛哭送医”、“网络暴力酿悲剧?”、“起底某女主播崩塌始末”。
病房电视的话筒和新闻画面常常切换到“网络恶意”相关的话题,但很快,有新的风暴扑面而来——风暴的中心,依然是她。
出事的第三天凌晨,有同学给母亲发来微信截图:
“你女儿学校那会儿其实不一般吧?你们家知道这么多小秘密吗?”
网络上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一名自称“初中同学”的网友。他匿名发文,配上一张合影:“你们真以为她以前是乖乖女?其实我们班谁都知道她成绩烂,两面三刀搞小团体,背后说同学坏话。谁当时和她玩得好?她就撬谁的朋友。”
帖子下方,还配有几句自称“知情人士”的跟帖:
“就有她插足过别人感情,咱学校知道的都不奇怪。”
“上大学时候更作,不就会装可怜骗学长追她。”
这些文字像毒蛇一样蔓延在各大论坛、公众号与短视频平台。有人扒出她初中毕业的集体照,有人PS聊天记录、冒充昔日老师发言。甚至有别有用心的网友,开始拼凑各种“黑历史”:
“某年她父母还在厂里被查过,你信吗?”
“她学生时期就‘绿茶’一个。”
“下头牌榜单没有她不配。”
一时间,雨欣的过往被重新书写,谣言和真实混杂,抽丝剥茧地把她剖开。原本她以为经历过了至暗时刻,却发现现实还有无数更深的黑洞。
父母也无法置身事外。
两个老人在医院大厅被记者堵着采访:“请问家里人如何看待雨欣自杀未遂?”“雨欣成长过程是否和邻里相处不睦?”“据说她大学期间人际关系极其复杂,是真的吗?”“你们愿意原谅她吗?”
母亲慌乱推搡两步,泪眼模糊地吼道:“你们不要再问了……我们家从来没亏待过邻居,也没有得罪过谁!”父亲更是急得捏紧拳头,默不作声,脸色铁青。
然而,越是愤怒辩解,越是在媒体与键盘手眼里变成“遮掩真实”的铁证。一条条标题随即被创造出来——
“家属强行洗白,真相疑云笼罩”
“昔日同窗齐声爆料,网红主播自毁之路或早有预兆”
雨欣病床上的手机每隔几分钟就弹出一条推送,新闻、私信、短信、群聊都被攻破。她想努力关掉,手却像泄了气的气球滑落。
更可怕的是,不只是虚构和捏造。她生活里真实发生过的小事,也被肆意放大。
初中时因为排练节目与班级另一女生有过争执,那女生早己出国,却被拉出来接受匿名采访:“我没想到她后来能变成网上的人物,挺会演的……”
高考志愿填报那年和好友闹过别扭,“知情人”描述成“威胁同学”,“人品恶劣”。
上班后曾和上司有过激烈争论,如今被拆成“潜规则潜逃”、“公司人人喊打”。
还有人晒出雨欣穿校服、打领带的旧照,在网络上写着:“当年清纯校花人设,如今连本校都不敢认。”
“我表姐就和她一个小区,早年就听说她脾气大、朋友少。”
这些声音,像雪崩一样覆盖了雨欣。她有多么想出来大声解释,却发现再也说不出一字。哪怕父母和她一起回忆、澄清,哪怕社交账号被紧急私密,暴风雨也未曾暂停。
但这一切背后的黑手,藏在暗处。
李梅。曾经的好友、合作伙伴,崩塌风暴以后表面消失,却暗中与网红小号和自媒体账号勾结,把她曾经无意中吐露的心声、生活片段截屏发到各个投稿群。李梅步步攀升,利用对雨欣性格、家庭的小把柄,主动投喂给狗仔。
“那年她和家里吵架摔门出来晚上没回,就是哭诉父母怪罪自己……”
“她说过首播最怕大家发现真实颜值……”
“从来没有朋友能真正信任她……”
带着名字甚至视频片段的信息,很快在网络形成二次传播。李梅还故意混入雨欣的朋友圈,假装关心安慰,却一边不断分发“内幕消息”。她用冷静的语气私信某爆料博主:“你要想‘蒸发’掉她,关键在挖学校那层。”
事实、臆测、P图、恶意剪辑交织在一起。一时间,搜索“雨欣”二字,首页全部都是“崩塌始末”“昔日黑料”“被同学实名指证”。李梅的账号却在偷偷涨粉,顺水推舟发起一个热搜“恶人自毁的警示”。
医院里,雨欣己然麻木。她躺在床上听见母亲和父亲在意见不合间压低嗓音争吵。
“咱是不是把她管太?要不当初别让她首播……”母亲喃喃。
“她能干点啥?一个姑娘就知道自己折腾!”父亲低声。
两人陷在愧疚和自责的泥沼。终于有一天夜里,两人一反平日的争吵,坐在雨欣病床侧,相拥无声而痛苦地哭泣。
“我们都对不起你。”父亲第一次哽咽,摸摸女儿冰冷的手。
母亲捂着脸哭泣,声音嘶哑:“妈以后什么都不逼你了,你想干啥都行,只要你好好活着,妈就知足……咱们家可以搬,可以躲,妈不怕丢人。”
雨欣静静流泪,她想安慰父母,却也早己无话可说。所有的勇气、所有的希望都被钢铁般铺天盖地的流言压成齑粉,天再也亮不了——那种生无可恋的感觉,就像大雨之后的深渊,无边无际。
那些曾经熟悉的、温暖的现实碎片—家里明亮的灯光、同学聚会的欢笑、父母对未来的期盼—如今像被黑云遮蔽,很难再找回一丝生气。
医院的天花板上,日光灯几度点亮又熄灭。窗外的天空灰得发白,雨欣常常盯着天花板一动不动。
护士换药时轻声道一句:“别看手机了,伤害自己更难受。”可她没有回应,只感到心口沉得一动不动。
这世上一切都在与她为敌:外面的风声、冷飕飕的走廊、微信里的恶评、妈妈的哭声、父亲的沉默……她想,也许这就是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吧。
一周后,父母终于决定给雨欣申请转院,换环境治疗。母亲几乎用尽所有积蓄,希望女儿能重新振作。出院那天,母亲抱着她哭成泪人,父亲的发丝也白得更多了。
临走时,爸妈并肩站在门口,紧紧依偎,像靠在一起取暖的两颗老树。雨欣走着走着,忽然回头望了一眼医院长廊——那里还有一串阴冷的灯影,仿佛无数黑影正等待着下一个猎物。
父母带她走进车内,母亲一遍又一遍絮叨:“别怕,回家就好了,有爸妈在,咱什么都不怕……”
可外面那片互联网的阴影,己浸入骨髓。
她却连哭都没有力气了。
(http://www.aaazw.com/book/g0hfih-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