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书架线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章:书架线索

 

宏达建材总部大厦位于G市新城区的核心地段,玻璃幕墙在雨后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与藏珠巷的潮湿阴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厦门口的铜牌擦得锃亮,“宏达建材集团”几个烫金大字气派非凡,彰显着这家企业在本地建筑行业的地位。

宋拯带着两名警员站在大厦前,仰头看了看这座高耸的建筑,眼神锐利。他整理了一下警服的领口,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去。接待处的年轻女孩看到他们胸前的警徽,脸上的职业笑容僵了一下,连忙拨通了内部电话。

几分钟后,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快步走了出来,他是王德海的秘书。“请问是刑侦支队的宋队长吗?王总正在等你们。”秘书的态度恭敬,但眼神里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乘坐专属电梯来到顶层,走廊铺着厚厚的地毯,几乎听不到脚步声。秘书推开一扇厚重的实木门:“王总,宋队长到了。”

办公室内宽敞明亮,一面墙是巨大的落地窗,俯瞰着G市的繁华景象。办公桌上摆放着精致的绿植和文件,角落里甚至还有一个小型的混凝土预制件展示柜,里面陈列着各种形状的构件,打磨得光滑细腻。

王德海从宽大的真皮办公桌后站起身,伸出手,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宋队长,久仰大名。快请坐,喝茶还是咖啡?”

他大约五十岁左右,保养得很好,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一身定制西装得体而昂贵。他的眼神深邃,笑容温和,但宋拯却能感觉到那笑容背后的距离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王总客气了,我们是来了解一些情况的,就不麻烦了。”宋拯没有坐下,开门见山,“青岚新城工地挖出了一具被混凝土包裹的尸体,死亡时间初步推断在八到十年前。我们查到,十年前那里是贵公司的旧厂区。”

王德海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随即恢复自然:“哦?还有这种事?真是太让人震惊了。青岚新城那块地确实是我们当年的老厂区,后来卖给了开发商。不过都过去这么久了,我还真不太清楚具体情况。”

他走到展示柜前,拿起一个混凝土模型,轻轻擦拭着上面的灰尘:“我们宏达是正规企业,当年旧厂区的拆迁和土地转让都是走的正规程序,有完整的文件记录。至于工地上挖出的东西……会不会是以前厂区里的建筑垃圾?毕竟那么多年了。”

“建筑垃圾?”宋拯冷哼一声,“王总,那不是建筑垃圾,是一具被精心包裹在混凝土里的尸体。我们怀疑这与贵公司当年的某些事情有关。”

王德海放下模型,转过身,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和困惑:“宋队长,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宏达在业内这么多年,一首守法经营,怎么会和这种事情扯上关系?”

“我们查到,2016年前后,贵公司有一位名叫林强的资深质检员失踪了,至今下落不明。他的体貌特征与死者高度吻合。”宋拯紧紧盯着王德海的眼睛,试图捕捉到一丝慌乱。

王德海的眼神闪烁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林强啊……我记得他。是个挺有能力的技术员,工作也很认真。不过他不是失踪了,是辞职了。好像是觉得在宏达发展空间有限,想去更大的平台。”

“辞职?”宋拯追问,“他的家人为什么会报案失踪?”

“这个……”王德海摊了摊手,“可能是沟通上的误会吧。员工辞职后和家里闹矛盾,也是有的。我们当时也配合警方调查过,确实是他自己办的离职手续,工资也结算清楚了。”他走到办公桌前,打开一个文件夹,拿出一份文件,“您看,这是当年的离职记录。”

宋拯接过文件,上面确实有林强的签名。但他知道,这种东西伪造起来并不难。“林强在公司期间,有没有和什么人发生过冲突?或者有没有提到过公司的一些……问题?”

王德海坐回椅子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慢条斯理地说:“冲突?在公司里意见不合总是有的。林强这个人吧,技术上是把好手,但有时候太固执,不太懂变通。至于公司的问题……宏达发展到今天,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诚信为本。”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既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将所有问题都推得干干净净。宋拯知道,从他这里很难得到首接的证据。

“王总,感谢您的配合。如果我们还有其他问题,会再来拜访。”宋拯站起身,语气严肃。

“随时欢迎,宋队长。”王德海也站起来,亲自将他们送到门口,“希望警方能尽快查明真相,不要影响了青岚新城的建设,也不要给我们宏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走出宏达大厦,宋拯眉头紧锁。王德海的镇定和圆滑超出了他的预料,这个人绝对不简单。

与此同时,在藏珠巷深处的“一鸣侦探事务所”里,夏一鸣正站在书架前,指尖在一排排书脊上滑动。阳光透过狭小的窗户,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束,灰尘在光束中飞舞。

他刚刚接到宋拯的电话,得知了询问王德海的结果。王德海的否认在他的意料之中,现在关键是要找到确凿的证据。

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本厚重的《建筑材料化学》上,抽出书,翻到关于混凝土添加剂的章节。然后又取下一本封面泛黄的《区域土壤与矿物成分图谱》,这本书是他从旧书市场淘来的,里面详细记录了G市及周边地区的矿物分布和特性。

他坐在桌前,将现场拍摄的混凝土块照片放在桌上,旁边还有从宋拯那里拿到的宏达旧配方资料。他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照片上那些颜色略深的斑点。

“特殊的矿渣微粉……”他喃喃自语,回想起在现场闻到的那股微弱的、不同于普通混凝土的气味。

他翻开《建筑材料化学》,找到关于矿渣微粉的部分。矿渣微粉是高炉矿渣磨细后的产物,掺入混凝土中可以改善性能,但不同产地的矿渣成分差异很大,尤其是一些小型矿厂生产的矿渣,可能含有更多的杂质。

然后他打开《区域土壤与矿物成分图谱》,开始查阅G市周边的矿渣产地。他的手指快速翻动着书页,眼神专注而锐利,仿佛在一堆乱码中寻找着正确的密码。

突然,他的手指停在了一页上。上面标注着G市西郊的一个小型矿场,在2010年到2018年间曾经开采过一种含有少量铁锰氧化物的矿渣,这种矿渣磨成的微粉颜色偏深,而且由于含有特殊的微量元素,会影响混凝土的早期凝固速度和后期颜色稳定性。

“就是这个。”夏一鸣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对比着照片上的斑点颜色和书中描述的矿渣微粉特征,几乎一模一样。

他又查阅了宏达的旧配方,上面标注的矿渣微粉来源是一家大型国企,颜色和成分都比较稳定。而现场混凝土中的矿渣,显然来自于那个西郊的小矿场,这种矿渣在当时价格低廉,但由于质量不稳定,只有一些小型搅拌站和私人工程才会使用。

“为什么宏达会使用这种非标准的矿渣?”夏一鸣的手指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了宏达那份关于调整配方降低成本的备忘录。如果有人为了节省成本,偷偷替换了矿渣的来源,使用了这种更便宜但质量更差的矿渣,那么生产出来的混凝土性能就会大打折扣。

而林强作为资深质检员,很可能发现了这个问题。如果他坚持要按照标准配方生产,就会触犯到某些人的利益,尤其是在宏达扩张的关键时期,利润至上的情况下。

夏一鸣站起身,走到软木板前,将一张写有“西郊矿场”的纸条钉在上面,旁边是混凝土块的照片和宏达的配方资料。

“王德海,陈国富……”他低声念着这两个名字。王德海是宏达的老板,有动机掩盖质量问题;陈国富是鼎盛建筑的技术负责人,当年负责宏达旧厂区的拆除工程,很可能与混凝土的使用有关。

他再次翻开《区域土壤与矿物成分图谱》,找到关于G市建筑用砂的分布章节。他需要确认这种特殊矿渣的具体用途和流通范围,也许能从中找到更多线索。

窗外,藏珠巷的喧嚣隐约传来,但夏一鸣充耳不闻。他的世界里,只有这些冰冷的书籍、枯燥的数据和复杂的逻辑链条。每一次翻动书页,每一次对比分析,都让他离真相更近一步。

他知道,王德海的滴水不漏只是暂时的。只要找到了这种特殊矿渣的来源和流通渠道,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当年参与处理尸体的人,揭开混凝土坟墓的秘密。

书架上的书籍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被时间掩埋的真相。而夏一鸣,就是那个解读它们的人。


    (http://www.aaazw.com/book/gfggcj-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
3a中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