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夜色浓稠如墨,太极殿内烛火摇曳,将众臣的影子拉长投在金砖上,恍若群魔乱舞。李轩盯着铺满案头的战报,指节捏得发白,玉门关告急的文书上,“西域联军十万压境” 的朱砂字迹刺得他眼眶生疼。
户部尚书杨鼎文越众而出,官服上的仙鹤补子随着急促的呼吸微微颤动:“陛下,粮草仅够玄甲军半月之需,若不速速调拨...” 他话音未落,御史大夫突然高声打断:“杨大人,长安城内人心惶惶,半数粮仓己被世家把持,此刻调粮,无异于饮鸩止渴!” 两人当庭争执,唾沫星子几乎要溅到龙袍之上。
在殿角,清河崔氏的家主崔元霸抚着山羊胡,眼中闪过一丝阴鸷。他身后的裴氏、卢氏等世家代表交换了个眼神,不动声色地握紧了手中的笏板。这些传承数百年的家族,早己将粮道、商路视为禁脔,李轩若从长安调粮,不仅会触动他们的钱袋子,更可能借机削弱世家对军队的掌控。“陛下,西域战事瞬息万变,调粮恐缓不济急。” 崔元霸终于开口,声音沉稳却暗藏锋芒,“不如... 让各世家自行筹措粮草,驰援前线。”
此言一出,殿内世家官员纷纷附和。荥阳郑氏的年轻子弟郑明远更是侃侃而谈:“我郑氏愿捐出千石粮食,只求陛下能给予商队通关便利。” 他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 —— 所谓捐粮,不过是变相的利益交换,若能借此拿到更多通商特权,损失些粮草根本不值一提。
就在世家大族以为稳操胜券时,角落里的荀彧轻摇羽扇起身。这位新任军机参谋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衫,在华丽的朝服群中显得格格不入。他缓缓开口:“诸位大人,此刻争论调粮与否,不过是扬汤止沸。自汉武帝首开屯田之策,此制便成兵家定国之基。当年赵充国在湟中屯田,以一万士卒开垦荒地两千顷,不仅解决了羌乱时的粮草难题,更让陇西之地‘谷常贱,金城以西,粟斛八钱’。”
崔元霸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当然知道屯田制的威力。一旦推行,军队将不再依赖世家的粮道,世家对朝堂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减弱。“荀大人,玉门关外荒漠千里,如何屯田?” 他冷笑一声,“莫要纸上谈兵,坏了陛下大事。”
荀彧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舆图铺在地上,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玉门关周边的山川河流与村落分布:“臣请陛下效仿战国屯田之法,更承汉魏遗策。曹魏时期,邓艾在淮河两岸屯田,‘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积谷五千万斛,为灭吴奠定根基。玉门关外虽多荒漠,但疏勒河沿岸尚有可垦之地。战时,将士执戈守关;闲时,解甲屯田。”
“荒谬!” 博陵崔氏的长老重重跺脚,“戍边将士本就疲惫,哪还有精力耕种?荀大人莫不是想让我大唐儿郎累死在边疆?” 他的话看似为将士着想,实则是在煽动众怒,企图搅黄屯田制。
荀彧却掏出一本账簿,上面记录着详细的数据:“据臣统计,玄甲军五万将士,若分三分之一屯田,每月可产粮千石。且屯田所需农具、种子,可由长安工坊打造,既能解决粮草之急,又能带动工坊运转。汉昭帝时,在轮台屯田,‘益积谷,稍筑列亭,连城而西’,我们亦可效仿,以屯田区为据点,逐步向西拓展防线。” 他目光如炬,扫过神色各异的世家大族,“更重要的是,屯田可使军队自给自足,摆脱对世家粮道的依赖。自西晋八王之乱后,屯田制渐废,导致‘戎狄乘隙,毒流中土’,此教训不可不察。”
世家官员们脸色铁青,却又无言以对。崔元霸悄悄捏碎了袖中的玉佩 —— 那是世家联盟的信物。他知道,若不想办法阻止屯田制推行,世家的百年基业恐怕要毁于一旦。“陛下,屯田耗时耗力,西域联军不日将至,恐怕...” 他还想做最后挣扎。
李轩猛地起身,龙袍扫落案上奏折:“好!就依荀卿所言,即刻推行屯田制!太子负责监督长安工坊,杨尚书筹备农具、种子,三日内务必启程运往玉门关!”
退朝后,崔元霸在府中秘密召集各世家代表。密室里,烛火摇曳,映得众人的脸忽明忽暗。“不能让李轩得逞!” 崔元霸一拳砸在案上,“派人去玉门关,破坏屯田区!再散布谣言,说陛下不顾将士死活,强行推行屯田。” 众人纷纷点头,一场针对屯田制的阴谋,在黑暗中悄然展开。
(http://www.aaazw.com/book/gj0dag-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