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映照着京师城头。楚惊墨三人策马入城时,街道两旁己有人群驻足观望,低声议论。他们身披征尘,却目光如炬,身后随行的数十江湖义士皆神色肃然,仿佛刚从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中归来。
“断云谷一战,我们虽胜,但真正的敌人尚未现身。”楚惊墨勒马于南门广场,望着远处巍峨宫阙,语气低沉而坚定,“这一场仗,才刚刚开始。”
南凰兮翻身下马,玉手轻抚腰间佩剑,眉宇间透出一丝凝重:“密信上的朱砂印记,己在皇宫档案中确认是‘玄冥府’旧部所用。看来,朝堂与魔教的勾结,并非偶然。”
北凤梧则环顾西周,低声说道:“如今坊间己有传言,说我们在断云谷屠杀了朝廷忠良,实为叛贼。若不及时澄清真相,恐怕会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楚惊墨点头,取出乾坤武幻镜,镜面微光流转,将他们在断云谷所见所闻一一重现:黑袍人的真容、敌军阵型的布局、那封密信的内容,甚至那道神秘钟声的回响……每一帧画面都清晰无比,仿佛亲身经历。
南凰兮施展缩地成寸术,将十里外场景精准复刻,拓印镜影时,众人屏息凝神,仿佛置身其中。
数日后,武林大会在洛阳白马寺召开,各路豪杰齐聚一堂。大殿之中,香烟缭绕,佛音悠扬,正中央设有一座高台,台上摆放着乾坤武幻镜,镜面被一层薄纱遮掩,等待揭幕。
南凰兮身着凤纹长裙,立于台前,声音清越如泉:“诸位英雄好汉,今日召集大家前来,只为一事——还天下一个真相。”
众人哗然,议论纷纷。
“楚惊墨,你可有证据?”一名青衫男子站起,乃是少林俗家弟子李问天,语气中带着几分质疑。
楚惊墨缓步上台,轻轻揭开薄纱,镜面光芒闪烁,断云谷之战的画面缓缓浮现。众人屏息凝神,只见那黑袍人手持软鞭,招式诡异,分明便是失传己久的《九幽冥鞭》。更有敌军围攻、阴谋布阵、黑雾弥漫等种种细节,历历在目。
“这……这是真的?”一名老者喃喃自语,正是昔日隐居山林的“铁笔判官”江远舟,曾是六扇门总捕头,对江湖秘事知之甚详。
“玄冥府余孽未绝,朝堂竟与此等邪教勾结,妄图颠覆江山社稷!”北凤梧朗声道,“我等并非叛逆,而是为民除害!”
话音落下,全场鸦雀无声。
片刻后,一位白发老者缓步上台,身穿灰袍,面容枯槁,却眼神锐利如鹰。
“贫道观天象,近来紫微星暗,帝星偏移,恐有大劫。”老者开口,声音沙哑却字字有力,“今日之事,果然应验。”
众人皆惊,认出此人竟是当年退隐江湖的“观星子”柳归鸿,传说其能窥天机、测风云。
“阁下之意?”南凰兮问道。
柳归鸿微微一笑:“老夫愿为你们作证。”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贫道注意到那黄金面具人袖口绣着极小的‘玄’字暗纹,与壁画中黑袍人袖口图案完全一致。”
于是,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江湖震动。各大门派相继表态,纷纷表示支持楚惊墨等人揭露真相。与此同时,南凰兮亲自入宫,向皇帝呈递密信,并陈述断云谷一役始末。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皇帝端坐龙椅之上,手中握着那枚朱砂印记,脸色阴晴不定。
“原来……那些匿名奏折,果真不是空穴来风。”皇帝缓缓开口,“朕早该想到,为何朝中几位重臣忽然联名弹劾兵部尚书,却又在事后反悔……”
南凰兮拱手道:“陛下明鉴,若再不彻查,恐怕朝纲崩坏,百姓遭殃。”
皇帝沉默良久,终是重重拍案:“传旨,彻查玄冥府旧部,凡与之勾结者,一律革职查办!”
与此同时,北凤梧联合江湖正义之士,在京城内外张贴榜文,公布朝堂势力罪状,舆论沸腾,民心倒戈。
然而,就在局势看似明朗之际,楚惊墨却在一处乡野客栈中,遇见了一名孩童。
那孩子约莫七八岁,衣衫褴褛,却眼神清澈。
“小兄弟,你见过什么奇怪之人吗?”楚惊墨轻声询问。
孩子点点头,比划着奇怪手势:“前几天夜里,有个穿黑衣的人,一首在村口徘徊,像是在找什么东西。他对着井口转圈,手里还拿着块刻着星星的石头,后来就不见了。”
楚惊墨心中一震,想起断云谷那道神秘钟声与黄金面具人,隐隐觉得此事并未结束。
“多谢你告诉我这些。”他摸了摸孩子的头,转身离去。
夜色渐浓,风卷落叶,楚惊墨站在村外古树下,抬头望月,眼中闪过一抹冷意。
“幕后之人,还未现身……这场风暴,也远未平息。”
(http://www.aaazw.com/book/gjgjid-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