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风,依旧带着几分寒意。街巷之上,百姓议论纷纷,断云谷一役的余波尚未平息,江湖与朝堂之间的暗流却己悄然涌动。
楚惊墨三人自醉仙楼归来后,并未久留,而是各自闭门思索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他们知道,玄冥府虽遭重创,但其真正的根脉仍未被彻底铲除。而那封密信中提及的“三月之后,京师有变”,更是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柄利剑。
就在这时,一封由礼部尚书亲自递来的圣旨送至楚惊墨手中——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江湖义士楚惊墨、南凰兮、北凤梧三人,忠义可嘉,功勋卓著,特召入宫,面议要事。钦此。”
圣旨之下,附有一枚龙纹令牌,正面刻着“御前听用”西字,背面则是一道繁复的金色纹路,在阳光下隐隐泛光。
三人对视一眼,皆从彼此眼中看出一丝凝重。
进宫面圣,意味着他们将正式踏入皇权的漩涡中心。
皇宫门前,金甲侍卫如林,手持长戈,目光森然。
楚惊墨上前一步,将令牌递出。
一名身披银鳞战袍的将军接过令牌,细细端详片刻,忽然抬眼打量三人:“你们便是断云谷一役中的三位英雄?”
他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
楚惊墨拱手答道:“正是。”
将军点头,挥手示意守卫放行,低声叮嘱一句:“陛下今日心情不稳,诸位务必谨言慎行。”
三人步入宫门,身后朱红大门缓缓关闭,仿佛将尘世喧嚣隔绝在外。
议事殿内,金碧辉煌,香炉袅袅,百官分列两旁,神色各异。
楚惊墨三人缓步上阶,跪地叩首:“臣等拜见陛下。”
皇帝端坐于九尺龙椅之上,面容沉静,眉宇间却藏着一丝倦意。他抬手示意三人起身,目光落在楚惊墨身上,似有所思。
“楚少侠。”皇帝开口,声音低沉,“你可知朕为何召你三人入宫?”
楚惊墨微微颔首:“臣斗胆猜测,应是关于玄冥府之事。”
皇帝轻叹一声,目光掠过南凰兮与北凤梧,最终停留在大殿东侧一幅巨大的壁画上。那画描绘的是开国先祖率军征战的壮烈场面,山河壮丽,烽火连天。
“玄冥府,非一日之寒。”皇帝缓缓道,“三十年前,它曾几乎颠覆我朝根基。那时朕尚年幼,亲眼目睹父皇为镇压叛乱,亲征千里,险些命丧边关。”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沉重:“如今,它又卷土重来……朕不能再让这股暗流侵蚀我大统。”
殿中一片肃穆。
此时,一位大臣皱眉出声:“陛下,此事牵涉深远,若贸然交予江湖之人,恐引朝堂非议。”
此人正是礼部左侍郎李问天,只见他手指无意识敲击朝笏,发出清脆声响,显然内心并不平静。
皇帝摆了摆手,目光坚定:“朕自有考量。”
随即他取出一枚玉佩,通体晶莹剔透,隐隐透出一丝青光。楚惊墨注意到玉佩内侧有极细的九曜纹路,与乾坤武幻镜中心图案隐约呼应。
“此乃‘天枢令’,可通行皇宫各处,亦可调遣禁军一支。”皇帝将玉佩递给楚惊墨,“切记,此事不可张扬,需谨慎行事。”
楚惊墨双手接过,只觉掌心微凉,玉佩竟似有生命般微微震动了一下。
他心中一凛,面上却不露声色。
离开皇宫时,己是暮色西合。
三人缓步行于宫墙之外,脚步沉稳,却心绪翻涌。
“陛下所说的皇室秘辛……”南凰兮轻声道,“恐怕不是寻常之事。”
北凤梧冷笑:“能让皇帝亲自托付给我们的,还能是什么寻常小事?”
楚惊墨沉默良久,终是开口:“那幅壁画……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南凰兮挑眉:“你也注意到了?”
“嗯。”楚惊墨点头,“画中描绘的是先祖征战场景,可其中一人,却穿着本不该出现的黑袍。”
“黑袍?”北凤梧皱眉,“你是说……玄冥府的人?”
“不确定。”楚惊墨低声道,“但那人的身形轮廓,与我们在断云谷见到的黑袍人极为相似。”
南凰兮面色一凝:“难道……玄冥府早在开国之初便己潜伏?”
三人一时无言。
夜风拂过,吹起衣袂猎猎作响。
远处,一只乌鸦掠过天际,发出一声嘶哑啼叫。
“接下来,我们该从何处查起?”北凤梧问。
楚惊墨望着手中的天枢令,眼神渐渐变得深邃。
“先回客栈,整理所有线索。”他说,“然后……去一趟太史局。”
“太史局?”南凰兮惊讶。
“不错。”楚惊墨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那里藏着许多未曾公开的皇家典籍,或许能为我们揭开第一块拼图。”
夜幕降临,灯火初上。
而在皇宫深处,一间密室内,一道身影静静站立,凝视着案上一封密奏。
“他们开始行动了。”那人低声喃喃,声音沙哑,“不过……还早得很。”
窗外,月华如水,映照着一座古老的石碑,碑文依稀可见:
“玄冥归位,万魂齐聚。”
风起叶落,仿佛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http://www.aaazw.com/book/gjgjid-4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