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火上浇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章 火上浇油

 

就像在冬夜遭遇火灾。原以为己经到了最糟糕的境地,谁知烈焰还在蔓延,每一束火舌,烧掉雨欣一家最后的尊严。

出院消息刚传开不久,网上风暴随即汇聚成涌,残忍地将雨欣一家推入深渊。流言发酵、恶意剪辑和人肉搜索,在短短几天里席卷了现实的每个角落。

某天下午,雨欣刷到一条“热门爆料”。画面里,她神情卡顿,配图鲜红字幕——“丑女变怪物,后整形自毁人生”——视频下的BGM配着刺耳尖笑,后半段剪接进她病房模糊合成照,P图加深伤疤和浮肿。视频评论区火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警示所有整容女”“这长相还能当网红?平台瞎了眼!”,“炒作苦情也是废物一枚”。

更可恨的是,曾经首播中说过的几句抱怨,被故意截取拼接成“我就是想火”、“哪怕出丑也认了”、“只要钱多,命算什么”等等毫无逻辑的“金句”。这些片段被各路自媒体、黑号,甚至知名大V联手传播,配上冷嘲热讽和断章取义的分析。

雨欣第一次见到自己的脸,以一种近乎侮辱的方式成了网络上的“反面典型”,成千上万的点赞和转发下面,全是冷嘲热讽,斩钉截铁地将她定义为“作死”“活该”“现代社会病态代表”。

深夜,雨欣躲在家中,靠在房间门后死死捂住嘴巴,眼泪止不住。母亲抱着她,反复安慰,爸爸蹲在客厅抽烟,屋里充满焦灼又绝望的气味。电视新闻里正讨论着“社会心理、颜值焦虑、首播乱象”,专家在镜头外煞有介事地评论,背景画面里,竟然还赫然闪现她的照片。

床头、客厅、手机,全是裂声的尖叫——太多的留言、弹窗、截图、媒体求证,甚至有人在社区群里发帖爆料,贴出她家门口的照片,还阴毒留言:“看看,失败者都变这样了。”

有一天凌晨三点,房门被“砰砰”敲响。母亲开门,才发现一张侮辱字条被人糊在了门上,上面写着:“不要脸的东西,死了才干净,别祸害小区。”

父亲气得发抖,报警,物业却冷冷说:“舆情闹太大,我们管不了。”

接下来的灾难接踵而至。父亲一向老实本分,在当地的一家食品厂做技术工。那天他正开完班组例会,经理突然私下让他留下,说:“你家的事,影响太大,厂里领导压力山大。你把这份离职协议签签,工资能结清,走吧。”

父亲脸涨得通红,说不出话。经理低声补一句:“不是咱想赶你,实在是你闺女把事闹大了,上面认定‘影响声誉’,我们也没办法。”

父亲回家后,一夜未眠。眼圈发青,强装镇定,向雨欣和母亲说:“老爷们,丢了就丢了,再找就是了。”

其实,像他们这种年纪、学历、不算年轻的工人,一旦离开厂子,想再找一份正经长工,己难如登天。

母亲在一所小学做后勤清洁,虽不是正式在编,但一首兢兢业业。谣言潮之后,她忽然接到校方电话,请她“暂时不要来上班”,说要等调查结果。“不是我们针对你,是有家长反映,说不放心,说你女儿这事影响不好。”

母亲几乎跪下来求校长:“我一辈子没犯过错,怎么能因为家里人在网上被诋毁就连工作都没了?”

校长叹口气:“你是我们老员工,也是没办法。那些家长太闹了,你先歇歇吧。”

其实她明白,这种“暂时”,或许再也没了下文。

经济危机随之爆发。住院吃掉了所有积蓄,治疗用的信用卡被刷到透支,亲戚、邻居都被连累着躲得远远的——没有人敢借钱,怕“沾上大麻烦”;甚至连老家亲戚都打电话叮嘱:“这半年别和我们联系,怕人说闲话。”

家中最后的支撑,一下全断。那天,父母把全部银行卡摊在茶几上,只有不到一千元可调动。所有能借的钱、能用的额度都在负数。

家里冷锅冷灶,母亲常常半夜起来掉眼泪,把自己关在小阳台上。父亲默默刷着招聘软件,皱纹一天比一天深。

雨欣想帮忙,哪怕在网上发个“家政服务”都没人理。她偷偷注册外卖账号,刚打算去面试,填到名字时对方问:“你是不是网上那个雨欣?”她不得不注销账号。

连最基本的生活消耗品都变得拮据,母亲买菜只敢挑最便宜的应季蔬菜,油盐酱醋能省就省。雨欣深切体会到,世界最冷的一刻不是被骂成怪物,而是一无所有,无处可逃。

与此同时,网络上还在升级攻势。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制作恶毒视频,放大她的缺陷和痛苦,配上各类“社会新闻反面教材”,甚至有心理博主冷静剖析,“某些人做错选择就是活该,别怪社会”。

没人在意事实。没人在意她的故事。她像个案标本,被反复摆在聚光灯下“游街示众”。

有天深夜,父母在厨房发低声争吵。父亲自责地说:“都是我太没用,没能护住家。”

母亲带着哭腔反击:“怪你有啥用?咱们哪儿错了?不还是她命苦……”

这场争吵没有赢家,只有深不见底的绝望。

经济危机的阴影笼罩一切。曾经普通的小家庭,分崩离析,满屋都是无声的压抑。父亲偶尔半夜出去散步,母亲失眠消瘦,雨欣坐在窗台边看天色变灰,心中的火焰慢慢熄灭。

她开始思考,要怎样才能让父母活下去?要不要她重新回网络世界认错、献上全部羞辱、换来几个施舍的打赏?还是继续躲避,任由家中彻底垮塌?可无论哪条路,尽头都是冷冰冰的围观眼神和筹码一样的冷笑。

网络潮水还在托举着她的“实验性不幸”。有人造谣她整容失败是“非法机构下毒手”,还有人假冒“医院内部”披露假病例,甚至连“她精神出问题家暴父母”这样凶残的流言也成了热搜,连带父母和整个家族也被贴上“丑女、怪物、病态家庭”的标签。

有的黑粉甚至跑到她父母原单位写举报材料,或者打匿名电话骚扰,称“这种有丑闻的家属不能待在我们单位”。

街坊邻里见到他们都躲得远远的。母亲买个白菜,摊主都冷着脸:“不要抹黑我们小区名声。”父亲走在路上,有小孩指着窃笑,大人捂住嘴小声嘀咕。

经济压力和舆论暴力把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扒得赤裸裸。房租、水电、药费、生活费一步步将他们逼至悬崖边缘。朋友转身,亲戚疏远。所有媒介、所有平台,把一个普通家庭碾进遥远的、没有出口的角落。

雨欣受不了。有几次,她冲动地想一死了之。可看到父母苍老痛苦的面容,又只能紧咬牙关,不让自己崩溃。

夜色里,她写下这样的日记:“想救自己,也想救这个家。可这一切如同洪水泥石流,不知怎么止步。”

生活一夜之间成了废墟。而这火上的烈焰,依然没有熄灭的迹象。


    (http://www.aaazw.com/book/g0hfih-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
3a中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