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秋夜来得早,山风卷着煤尘掠过炼铁炉,把炉边的草垛吹得沙沙响。张长风蹲在焦炭堆前,用铁钳夹起块乌黑的炭块,凑到眼前仔细看——这是他用新配的煤种炼出来的焦炭,表面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敲上去"当当"响,比普通焦炭硬实得多。
"小张!"老铁匠王师傅的大嗓门从身后传来,"李团长让你去团部,说是有个'大买卖'要谈!"
张长风把手里的焦炭塞进工装口袋,拍了拍上面的煤灰。最近团里的日子不好过:弹药库只剩百来发子弹,步枪坏了二十多支,连战士们的苞谷饼都开始掺野菜了。赵刚政委昨天找他谈过,说再不想办法搞钱,别说扩产,连现有的修械所都得关门。
"啥大买卖?"他问王师傅。
王师傅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听说是晋商的生意!乔家大院的少东家乔映奎要来,说是有笔'煤换钱'的买卖。"
张长风心里一动。乔家是山西有名的晋商,早年靠票号发家,后来转做实业,在太原、天津都有分号。如果能和乔家搭上线,用煤矿石换资金......他摸了摸兜里的焦炭,突然想起实验室里的配煤数据——普通烟煤热值约25MJ/kg,而他用15%的肥煤、25%的焦煤、60%的瘦煤配比,热值能提到30MJ/kg,焦炭产量还能提升20%。
这技术要是让晋商知道了,怕是要抢破头。
团部驻地的土坯房里,李云龙正蹲在炕沿上啃玉米饼子。赵刚捧着个铁皮公文包坐在炕边,见张长风进来,指了指桌上的茶碗:"团长说,乔家的二少爷今儿个要来,带了样品——你瞧瞧这是啥?"
张长风凑过去,看见桌上摆着块焦黑的炭块,表面有细密的纹路。他捏起来闻了闻,又用指甲划了划——硬度比普通焦炭高,断面有金属光泽。
"这是天津卫的'焦炭王'。"李云龙把玉米饼子往桌上一摔,"乔家说,咱要是能用煤矿石换这玩意儿,就给咱五万块袁大头。"
"五万?"王师傅的烟杆"啪"地掉在地上,"够咱买十车钢轨!"
张长风的心跳快了。袁大头是民国时期的银元,含银量89%,在根据地能当硬通货。五万块袁大头,足够买机床、炸药、药品,甚至能扩建修械所。
"可咱拿啥换?"他问。
赵刚打开公文包,取出份报告:"我查过了,乔家在太原的炼钢厂最近缺燃料。他们的焦炭炉温度上不去,炼出来的钢老是脆的。咱们的煤矿石含硫低、挥发分高,要是能配出高热值焦炭......"
"我懂了。"张长风接过话头,"乔家需要高热值焦炭,咱需要袁大头。我可以改良配煤技术,用咱的煤矿石炼出他们需要的焦炭,换袁大头。"
李云龙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风险呢?要是炼不出来咋办?"
"我赌一把。"张长风从兜里掏出块焦炭,"王师傅,您把这炭扔炉里烧,看看温度能到多少。"
王师傅捡起焦炭,扔进炼铁炉。炉温原本是800℃,放进去五分钟,炉温"蹭"地窜到1200℃,铁水表面腾起蓝白色的火苗。
"他娘的!"李云龙抄起铁钳去压炉盖,"这炭耐烧得很!乔家要这玩意儿,指定得掏真金白银!"
三天后,乔家二少爷乔映奎的马车停在煤窑外。
张长风站在窑口,看着乔映奎下了车。这年轻人穿着月白长衫,戴金丝眼镜,手里拎着个檀木盒子,怎么看都不像做生意的。
"王师傅,带乔少爷看炉子。"张长风说。
乔映奎跟着王师傅走进炼铁炉,蹲在炉边看了十分钟,突然开口:"王师傅,这炉温能稳定在1200℃?"
"能。"王师傅拍了拍胸脯,"小张改良了配煤法,用咱的煤矿石炼的焦炭,耐烧得很。"
乔映奎从檀木盒子里取出个银质温度计,扔进炉里。温度计的水银柱"蹭"地升到400℃——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测温工具,普通铁匠根本没见过。
"好手段。"乔映奎推了推眼镜,"我在天津的炼钢厂,炉温最高才1000℃,焦炭热值才28MJ/kg。王师傅,你说的'高热值焦炭',能给我看看吗?"
张长风早让人准备了样品。他让人搬来筐焦炭,递给乔映奎:"这是用15%肥煤、25%焦煤、60%瘦煤配的,热值30MJ/kg,您拿回去试烧。"
乔映奎捏起块焦炭,用随身携带的小锤子敲了敲,声音清脆如钟。他抬头看向张长风,眼里闪着光:"王师傅,这位是?"
"这是张长风同志,咱们的技术员。"赵刚笑着介绍,"乔少爷,张同志改良的配煤法,能把咱的煤矿石价值翻三倍。"
乔映奎放下焦炭,从西装内袋掏出张支票:"王师傅,我乔家说话算话。要是这焦炭能让我的钢厂增产,我给你们五万块袁大头。"他指了指支票,"这是定金,一万块。"
张长风接过支票,手指微微发抖。这是他第一次摸到真正的银元,票面印着袁世凯的头像,在阳光下泛着银光。
"乔少爷,合作愉快。"他说。
接下来的半个月,张长风带着战士们日夜炼焦。他把煤矿石按比例配好,控制炉温在1100-1200℃,每两小时出一次焦。乔映奎派了技术员来监工,带着测温仪、成分分析仪,把每个数据都记在本子上。
"张先生,这焦炭的灰分只有8%!"技术员小林举着试管喊,"天津卫的焦炭灰分至少12%!"
"挥发分呢?"乔映奎问。
"18%!"小林翻着本子,"比合同要求还低2%!"
乔映奎的脸上终于露出笑意。他让人把焦炭装车,运往太原的炼钢厂。三天后,太原发来回电:"焦炭热值达标,钢厂月产量提升15%,利润增加三成。"
乔映奎亲自来到煤窑,手里提着个沉甸甸的木箱。他打开箱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五万块袁大头,在阳光下泛着银光。
"张先生,这是尾款。"他把木箱推给张长风,"另外,我想和你谈笔长期合作——乔家在太原、平遥都有货栈,可以帮你们运物资;天津的洋行有机床、炸药,也能通过我们买进来。"
张长风接过木箱,手沉甸甸的。这五万块袁大头,不仅是钱,更是太行山的第一桶金,是工业化的血液。
"乔少爷,合作不止于此。"他说,"我想建个'太行贸易站',专门做山货和工业品的交换。你们的盐、布、药品进来,我们的煤、焦炭、山货出去。利润三七分,你们七,我们三。"
乔映奎眼睛一亮:"好主意!这样的话,乔家的货栈成了你们的中转站,你们的物资也能畅通无阻地运到根据地。"
赵刚在一旁点头:"赵政委说了,贸易站要归后勤部管,张长风同志任站长。以后所有物资进出,都得走这个渠道。"
乔映奎伸出手:"张站长,合作愉快。"
张长风握住他的手,感觉掌心全是汗。他知道,从今天起,太行山不再是封闭的穷山沟,而是有了连接外部的血管。
贸易站建在煤窑外的山坳里,用石头砌成,顶上盖着青瓦。院子里堆着成筐的山货:核桃、花椒、药材,还有战士们用兽皮做的皮靴、皮带。墙角停着辆胶轮马车,是乔家送来的,专门用来拉货。
张长风站在院子里,看着战士们搬货。王师傅蹲在马车边,用铁尺量着焦炭的尺寸:"这车焦炭,能换两箱盘尼西林!"
"张站长!"通讯员小吴跑过来,"乔家的人说,太原的洋行有批无缝钢管,能做枪管模具!"
"好!"张长风一拍大腿,"马上写信,让他们把钢管送过来。对了,再捎句话——让他们派个机械师来,教咱修机床。"
李云龙从团部赶过来,手里拎着瓶汾酒:"老张,今儿个咱得喝两杯!"他倒了杯酒,递给张长风,"上次你说要改良枪托,我让铁匠铺赶制了五十根,等钢管到了,咱就能试装!"
张长风接过酒杯,和他对碰:"团长,等咱有了机床,就能造步枪零件;有了无缝钢管,就能造炮弹壳;有了袁大头,就能买药品、炸药......咱的兵工厂,要一步步建起来!"
李云龙仰头干了杯酒,抹了把嘴:"他娘的,老子跟着你干,准能把小鬼子的脑袋砸个稀巴烂!"
夕阳把太行山染成金色,贸易站的院子里飘着酒香、煤香、山货的清香。张长风摸了摸兜里的钢盔,里面的地图硌着他的心脏——这不仅是一张煤田分布图,更是他和战友们的梦想:用工业的力量,点亮太行的明天。
而此刻,第一桶袁大头在木箱里闪着光,像一颗种子,正在太行山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第五章完)
(http://www.aaazw.com/book/gjgdde-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aazw.com